PCI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观察与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冬梅,夏莉,张颖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血管迷走反射;护理

    血管迷走反射亦称血管抑制性(迷走性)晕厥或单纯性晕厥,其主要机制是各种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或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引起内脏及小血管强烈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这一征象常在PCI术后拔鞘时或拔鞘后发生,发生率为3%~5%[1]。及早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血管迷走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观察和护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PCI患者300例,平均年龄(55.4±12.3)岁。其中18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平均年龄(65.3±8.1)岁,女10 例,男8例。按穿刺路径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PCI两组每组各150人。其中股动脉穿刺患者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1例,桡动脉穿刺患者发生血管迷走反射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子及冠状动脉病变等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2  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向家属及患者介绍PCI必要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利用图片及幻灯的形式讲清手术过程,指导患者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给药,减轻疼痛及不适,有针对的做好患者心理调适,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1)患者进入导管室,立即给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发现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及时处理。(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套管针,适当补充液体量。(3)吸氧:AMI初期即使无并发症,也应鼻导管吸氧。(4)导尿:对于排尿困难者,给予留置导管。

    2.2  术中操作  按穿刺路径的不同暴露手术视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穿刺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应用穿刺针动脉穿刺,成功后放置动脉鞘,常规肝素2 500 U注入,完成动脉造影后行PCI前追加肝素5 000~7 000 U,手术每延长1h补加肝素2 000 U,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不同的导引导管,导引导丝,球囊和支架。

    2.3  术后拔鞘  经桡动脉入路PCI,拔鞘前如果没有血管痉挛,可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压住穿刺点,在穿刺点前后能摸到搏动,4~6h后可以松开桡动脉压迫器。经股动脉入路PCI,术后4~6h  激活凝固时间(ACT)<150s时拔鞘:用1%利多卡因局麻,徒手压住穿刺点30min后,加压包扎12~24h。

    3  护理对策

    3.1  拔鞘前准备  (1)将阿托品、多巴胺分别抽好,放置在患者输液侧固定位置,除颤器涂好导电膏备用;(2)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做好记录;(3)保持静脉通畅;适当补充液体量。

    3.2  注意事项  (1)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注意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湿度;(2)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以便拔鞘时识别处理血管迷走反射;(3 )经桡动脉入路PCI拔鞘时,嘱患者深吸气,轻轻拔出一点鞘管看是否有血管痉挛,有血管痉挛,鞘管内给予硝酸甘油200μg和维拉帕米2.5mg后再拔除;(4) 经股动脉入路PCI,术后预定拔鞘时间前如出现活动性出血及血肿应提前拔鞘,妥善按压穿刺处并加压包扎;(5)拔鞘后1~2h 内特别是10min内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面色等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迷走反射[2]。

    3.3  急救措施  患者一旦出现血压降低(<90/60mmHg ),心率进行性减慢(80-70-60-50次或以下),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和呕吐,视力模糊等血管迷走反射征象时立即抢救 :如血压正常(> 90/60 mmHg)以心率减慢(<50次/min )为主,给予阿托品0.5~1mg 静脉注射。如血压降至(<90/60 mmHg)则可先给予多巴胺5~10mg静脉注射,1~2min内可重复使用,并给与静脉内输液维持血压升至正常为止。同时给与快速补液,如0.9%盐水或5%的糖盐水3~5ml/min,并抬高双下肢增加回心血量,必要时多巴胺5~10mg/(kg·min),维持较长时间静滴。暂停硝酸酯类药物,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4  讨论

    以往多认为,拔鞘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作是短暂的,大多数呈良性经过。近年来随着PCI指征放宽,高危患者、复杂病例明显增多,血管迷走反射重症病例的发生率及危险程度已有所增加。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后,如果动脉血压在10~60min内不能恢复至正常(≤10.7kPa),则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血流缓慢,使球囊扩张、支架置入部位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高,严重者并发急性冠脉闭塞甚至死亡。

    我院18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患者中有8例穿刺部位血肿,拔鞘时引起疼痛。7例禁食时间超过4h,入液量不足。18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患者平均年龄(65.3±8.1)岁,远远高于未发生血管迷走反射患者平均年龄(55.4±12.3)岁。可见PCI术后拔鞘时引起血管迷走反射与紧张、疼痛、血容量偏低有关。老年患者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对疼痛耐受性差,更易紧张有关。因此应消除患者紧张和焦虑,必要时术前给予镇静剂穿刺血管应充分局麻,做到无疼痛刺激,力争穿刺动脉一次成功,以减少动脉损伤、出血及血肿。拔鞘前补充足够的液体量,减少禁食时间,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
  [1]刘惠亮, 王发强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01.

[2] 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6—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