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75例血清自身抗体水平测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琳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指标,以探讨HCV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情况。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浊度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对75例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分别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G/抗TPO)。结果:HCV感染者RF、ANA、抗TG和(或)抗TPO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V感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HCV-RNA阳性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者(P<0.05)。结论: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感染后肝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之一。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自身免疫 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为单股正链线状RNA病毒,其病理机制除直接损伤肝细胞外,还常伴有免疫损伤和肝外病变。近年来报道,HCV感染者体内常有多种抗体存在[1],自身免疫反应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HCV感染后肝功能损伤中的病理机制,我们对本院2003年3月~2005年2月收治的HCV感染者75例血清中相关自身抗体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HCV感染组75例,男52例,女23例,年龄23~58岁,中位年龄44岁。用第3代EIA法检测HCV-IgG阳性75例,其中HCV-RNA阳性41例;(2)对照组40例,系健康体检者,均排除HCV、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它引起免疫功能改变的疾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55岁,中位年龄为40岁。

    1.2   方法

    1.2.1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由美国Beckman Immage特种蛋白仪检测,试剂为Beckman公司专用试剂。RF>20IU/ml判为阳性。

    1.2.2   抗核抗体(ANA)测定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欧蒙(德国)医学实验诊断公司提供。

    1.2.3   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G/抗TPO)   由美国Axsym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试剂为Axsym专用试剂。抗TG>34 IU/ml判为阳性,抗TPO>12 IU/ml判为阳性。

    1.2.4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测定由日本Hitachi7170A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LT>40 IU/L判为增高。

    1.2.5   HCV-RNA检测   采用RT-PCR,试剂由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在美国PE9600 PCR仪上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HCV感染组75例自身抗体阳性率与ALT及病毒复制的关系,见表1。正常对照组40例中RF、ANA、抗TG/抗TPO阳性例数(率)分别为3(7.5%)、2(5.0%)、0(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CV感染者RF、ANA及抗TG/抗TPO阳性率均明显增高(P<0.05)。HC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中RF、ANA、抗TG/抗TPO阳性者分别以性别和年龄层次分组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对HCV感染与机体免疫机制紊乱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及指导和判断预后。自身免疫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免疫应答过于亢进的表现。已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是HCV损伤机体的一个重要因素[2]。本文研究也证实,HCV感染者自身抗体检出率较高,RF、A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表明HCV感染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本研究还表明HCV感染者RF、ANA阳性率与ALT水平及病毒复制有关,提示HCV复制可促进自身免疫,而自身免疫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这一结果与Lohr等[3,4]报道类似。抗TG/抗TPO是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本研究HCV感染75例中11例抗TG/抗TPO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CV感染能促进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一结果与Alessandro等[5]报道一致;其可能原因不能排除甲状腺组织成分与HCV结构有部分相似性[6]。

    研究认为,与HBV相比HCV更易引起宿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因HCV可能与肝细胞靶抗原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7]。而HCV感染时出现的自身抗体有多种,除RF、ANA、抗TG/抗TPO外,还有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精子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种类常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出现的自身抗体相似,因此我们在检测抗HCV抗体(包括IgG、IgM)的同时检测各种自身抗体及其滴度,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由于HCV感染确实存在免疫现象,尽管在HCV感染若干年后部分病例病毒血症已不存在,但由此产生的抗HCV仍可和宿主的一些相似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或自身抗体对自身成分的反应发挥致病作用[6]。因此,我们认为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感染后肝功能损伤的病理机制之一。而HCV感染伴发的自身免疫与HCV基因型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
  [1] Mele L,Muratori P,Cassani F,et al. Circulating non-organ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NOSA) and cryoglobulins (CG) in HCV-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CLD)[J].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3,38(2)∶157-159.

[2] 齐 名,熊 华,刘新钰,等.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身免疫表现[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1)∶8-10.

[3] Lohr HF,Grerken G,Michel G,et al. In vitro secretion of anti-GOR protein and anti-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J]. Gastroenterology,1994,107:1443-1445.

[4] Quiroga JA, Pardo M, Navas S,et al. Patterns of immune responses to the host-encoded GOR and hepatitis C virus core-derived epitopes with relation to hepatitis C virernia.genotypes, and liver disease severity[J]. J Infect Dis,1996, 173∶300-302.

[5] Alessandro A, Clodoveo F, Alessandro P,et al. Thyroid disorders in chronic hepatitis C[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117(1)∶10-12.

[6] 余 宏,齐 名,李保仝,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自身抗体分析[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18(2)∶98-100.

[7] 刘文恩,潭德明,范学工,等.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