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64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姝姝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提高对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2~7月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岁45例(70.3%),其中以学龄儿童居多,≤5岁19例(29.7%),年龄最小2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小婴儿可出现喘憋,胸部X线检查以一侧小片状阴影,肺门影增浓模糊为主,可为单侧或多侧;有肺外合并症15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测定均阳性。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好发于学龄儿童,血清学检测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  肺炎;肺炎支原体;儿童


    近年来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支原体肺炎常年散发,病种多样,对各脏器的损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严重危害着儿童健康。现将我院自2006年2~7月收治儿科支原体肺炎患儿6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中,男37例(57.8%),女27例(42.2%);年龄2个月~5岁19例(29.7%),>5岁45例(70.3%)。

    1.2   临床表现

    1.2.1   呼吸道症状   以咳嗽和发热为主要症状。64例患儿均有咳嗽,其中频繁咳嗽42例(65.6%),中度咳嗽12 例(18.8%);咯白色黏液痰20例,脓痰3例;发热56例(93.8%),其中高热39例,中度发热12例,低热5例,体温正常8例;胸痛2例,均为年长儿;喘憋1例,为2个月婴儿。

    1.2.2   肺部体征   入院时肺部可闻及固定中、细湿啰音20例;哮鸣音9例;双肺呼吸音粗,无明显干湿啰音34例;一侧呼吸音减低1例。

    1.2.3   肺外表现   (1)累及消化系统8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5例,血清转氨酶升高3例;(2)累及心血管系统5例,表现为心肌酶谱增高;(3)累及神经系统1例,表现为嗜睡、头痛、呕吐,脑电图检查异常;(4)累及血液系统1例,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1.3   诊断   支原体肺炎诊断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第7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1],MP-IgM抗体测定采用日本富士生产的Serodia-MycoⅡ试剂盒,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IgM抗体,滴度≤1∶40为正常,≥1∶160为阳性。所有患儿均送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沉、痰支原体培养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3种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抗原检测。全部患儿均摄胸片,部分患儿做C反应蛋白、心电图、B超、胸部CT等检查。

    1.4   实验室检查   (1)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测定64例患儿均阳性;(2)39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10×109/L,25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10×109/L;(3)血沉正常28例,增高36例,以轻中度增高为主;(4)痰支原体培养阳性为4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3种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抗原检测阳性4例,其中柯萨奇病毒3例,疱疹病毒1例;(4)X线胸片示64例肺部均有病变,其中小片状阴影46例,肺门影增浓、模糊10例,大片状阴影8例,胸腔积液2例。

    1.5   治疗与转归   明确诊断后,所有患儿均予阿奇霉素(10mg·kg-1·d-1)静脉点滴,待症状改善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辅以解热、止咳、祛痰、雾化等对症治疗,2例合并胸腔积液患儿行胸腔穿刺术,所有患儿治疗3~10d热退,12~35d X线胸片示肺部病变基本或绝大部分吸收,阿奇霉素治疗共3~4周,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

    2   讨      论

    目前,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多见,但支原体感染年龄有趋小倾向,应引起重视。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蛋白质丰富,因此选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红霉素、阿奇霉素。本组病例在未确诊前均使用过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疗效欠佳。确诊后改用阿奇霉素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时强调疗程3~4周,停药过早容易复发。

    支原体肺炎在无血清学或病原学的依据时是很难做出诊断的。支原体分离培养阳性是确诊支原体肺炎的金标准,但所需时间长、操作繁琐,试剂不易保存,阳性率低,不能广泛应用于常规检查。咽拭子MP-PCR检测虽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快速,但费用昂贵,咽拭子检测到病原体不能直接代替肺部病原体,有一定局限性;而MP-IgM是对支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在感染早期即能检测出抗体,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免疫缺陷患儿因不能生成足够的抗体,血清抗体检测常阴性,易漏诊[2]。支原体肺炎X线胸片表现为肺门向周围延伸的粗大僵直肺纹理,肺野内密度较淡的云絮状阴影,内有较粗大的肺纹理通过或有片状阴影,有时仅肺门阴影较重,有时两肺弥漫网状影,偶有游走性浸润节段性实变。因此,胸片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有着极重要的临床意义[3,4]。

    当支原体肺炎有肺外合并症时,可使病情复杂化,可引起神经、消化、血液、心血管等器官疾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主要是因为支原体感染人体后有免疫机制的参与,感染后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减少、心肌炎、神经系统损害,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综上所述,对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干咳,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的患儿,应早期摄胸片,及早做血清学检测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支原体感染应立即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诸福棠实用儿[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5.

[2] 刘长富.小儿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

[3] 罗征英, 符 洲, 刘恩海,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95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5,34(6):1208-1209.

[4] 荆长有. 胸片对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1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