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微波加放射治疗宫颈癌50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福彦,郑志莲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43℃微波热疗加放疗对宫颈癌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热疗加放疗)、对照组(单纯放疗),治疗过程中观察治疗副反应、治疗结束时近期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远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近期完全缓解率(86%)高于对照组(64%),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远期完全缓解率(92%)高于对照组(72%),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良好率(74%)优于对照组(50%),P<0.05。结论 43℃热疗加放疗对宫颈癌治疗可减少1/8~1/3的放射剂量达到足量放疗的相同治疗效果,降低副反应,治疗后获得更为满意的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宫颈肿瘤;微波;透热疗法;放射疗法/副作用;生活质量


  近年对于中晚期子宫颈癌临床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改善生存率。而子宫颈癌90%以上为鳞状上皮癌,对于中晚期子宫颈癌,放射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在临床中有显著的疗效,但随着放疗的进行我们发现在全程治疗的患者中出现肿瘤耐受,复发率高,放疗的近期和远期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地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最近我们发现在内科肿瘤治疗中有学者[1]把热疗介入放射疗法治疗膀胱癌、肝转移癌等取得较好的效果。自1999年我们开始将热疗引入放射治疗,即在放疗前先进行热疗,不减少放疗量,取得较单纯放疗更高的治愈率,但放疗的近远期副反应依然存在,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应用43℃微波治疗加放疗治疗50例宫颈癌并减少放疗剂量,旨在探索此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2年2月~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Ⅰb~Ⅲb期宫颈癌患者100例,年龄20±8.1岁。全部病例都经过取宫颈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和两名以上妇瘤医师妇检,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修订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2]进行分期,Ⅰb~Ⅱa期40例,Ⅱb~Ⅲb期60例。肿瘤直径大小1cm×2cm~9cm×6cm。淋巴结转移11例。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两组资料在年龄、肿瘤病理、肿瘤形态、肿瘤大小、各分期所占比例、淋巴结有无转移、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3]等差异无显著性。

  1.2  设备  热疗采用由大连奥瑞仪器厂生产的WE2102-A型微波热疗机,宫颈辐射器直径30cm,长100cm,加热深度30mm~60mm,施热器前4个不同点测温,机自动控温。放疗采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8MV直线加速器盆腔照射。后装采用北京科霖众医学有限公司生产的IY-192遥控驱动后装放射治疗机。

  1.3  方法

  1.3.1  热疗  阴道内,肿瘤表面置辐射器,腔内加热温度控制在43℃±0.3℃,每次热疗时间40min。2~3天 1次。

  1.3.2  放疗  ①研究组:Ⅰb~Ⅱa期患者,热疗后1h内高剂量率IY-192管腔交替后装放疗,每4~5天 1次,每次剂量600~700cGY,共2次。放疗后待手术治疗。总照射量DT:1200~1400cGY。Ⅱb~Ⅲb期患者,高剂量率IY-192 管腔交替后装放疗,每周1次,A点每次剂量600~700cGY,总剂量2800~3000cGY+8MV直线加速器盆腔照射,每周4~5次,每次剂量200cGY,宫旁总剂量为每6周4200~4400cGY加热疗。后装当日不行体外照射,总照射量DT:7200~7400cGY。热疗贯穿整个放疗过程。②对照组:无热疗。Ⅰb~Ⅱa期患者,高剂量率IY-192管腔交替后装共3~4次,余同研究组。总照射量DT:1800~2800cGY。Ⅱb~Ⅲb期患者,高剂量率IY-192管腔交替后装放疗,每周1次,A点每次剂量600~700cGY,总剂量3500~3600cGY加盆腔照射(同研究组),宫旁总剂量为每6周4800~5000cGY。后装当日不行体外照射,总照射量DT:8300~8600cGY。

  1.4  治疗过程观察  治疗前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1个月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过程中观察治疗近期副反应、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远期副反应,治疗结束时近期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远期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副反应、治疗效果按《内科肿瘤学》[3]标准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过程中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宫颈癌治疗副作用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结束时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时研究组近期完全缓解率为86.00%(43/50),优于对照组的64.00%(32/50),χ2=6.45,P<0.05。

  2.3  两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远期效果比较  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远期完全缓解率为92.00%(45/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0%(36/50),χ2=6.78,P<0.01。

  2.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较好率为74.00%(37/50)优于对照组的50.00%(25/50),χ2=6.11,P<0.05。

  2.5  两组治疗后3年生存率比较  2006年6月以前完成治疗的病例数为52例,研究组的3年生存率为91.67%(22/24)稍高于对照组的71.43%(20/28),但差异无显著性(χ2=3.41,P>0.05)。

  3  讨论

  3.1  放射副作用的影响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适用于各期宫颈癌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较多放疗副反应,如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直肠反应,膀胱反应,胃肠反应,严重时影响放疗按期进行,打击患者治疗信心,影响宫颈癌治疗效果。宫颈癌以放疗为主,为提高疗效,常用放疗加化疗或放疗加热疗。X射线对细胞的损伤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还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X线照射后细胞的损伤与修复也牵涉到许多酶的作用,所有这些都受细胞外环境的影响,包括温度、pH等。温度升高会破坏酶的作用,当然会加重细胞损伤或防止修复,热疗并放疗治疗肿瘤有协同作用。现已发现,热疗可视为修复抑制剂[4],从而提高放疗的有效率。

  3.2  热疗加放疗的作用机理  热疗与放射治疗合并应用的主要依据有:①加热使处于细胞周期各期的细胞对射线均增敏,其中以S期细胞对热最敏感;放射合并热疗处理可以使细胞M期、S期和G2期停滞时间明显延长;放射合并热疗处理可以使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强放疗的效果。②热疗增强放疗对乏氧细胞的杀伤作用。肿瘤中含有的乏氧细胞被认为是放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使乏氧细胞灭活需要较氧细胞多2~3倍的放射量。热疗可明显降低乏氧细胞的氧增强比,提高放射对乏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③热疗增加电离辐射引起DNA损伤。热疗可影响控制正常修复的酶,使其活性降低,如:B-DNA聚合酶,减少正常修复率。热疗还可引起放疗所致的可修复损伤向不可修复损伤的转变,并使错误修复的可能性增加[1]。

  3.3  效果  本组对10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疗效判断以常用标准为基础。两组治疗的近期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直肠反应、胃肠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单纯放疗的骨髓抑制和直肠反应、胃肠反应与国内报道[5]结果相近。此外据报道[6],在热放疗组观察到癌细胞周围有白细胞浸润,而且,热放疗组治疗中白细胞计数下降程度小,这些间接支持热疗能增强免疫功能的观点。
   
  本研究组疗效完全缓解率92%较单纯放疗72%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热疗合并放疗治疗宫颈癌减少1/8~1/3放射量,降低放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热疗加放疗治疗宫颈癌是合理有效的方法。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当代,热疗加放疗的治疗方法值得广泛推广。
   
  从本研究来看,热放疗与放疗相比,完全缓解和3年生存率提高,而热放疗花费少、治疗周期短、对白细胞影响少,且有一定免疫增强作用。热放疗与单纯放疗相比,近期疗效好,3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除与样本量小有关外,可能与我们采用阴道腔内热疗仅对宫颈局部起作用,而对盆腔无热疗作用有关。随着穿透力强、治疗范围大的新型射频、超声热疗机的应用,宫颈癌的治疗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为此,我们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的研究。

 

【】
    [1] 李鼎九,胡自省,钟毓斌.肿瘤治疗学[M].2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3-103,324-335,381-387.

  [2] 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1.

  [3] 孙燕,陆道培,胡亚美,等.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94-997.

  [4] Raaphorst GP,Miao J,Stewart D,et al.Interactions of mild hyperthermia,cisplatin and split dose irradiation in human ovarian carcinoma cells [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1998,41(6):491-496.

  [5] 孙建衡,蔡树模,楼洪坤.妇科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38-139.

  [6] 陈宏伟,范俊杰,杨少毅.癌热放化疗疗效与电镜观察[J].中华理疗杂志,1996,19(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