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5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韦昆成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儿均有发热和淋巴结肿大,伴肝脾肿大6例,皮疹4例,粒细胞减少11例,贫血12例,血沉增快15例。颈部淋巴结活检均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理特征。糖皮质激素后5~7天体温正常,10~14天淋巴结肿大消失。随访10个月~8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粒细胞减少为本病的重要临床表现,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儿童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型淋巴结病,好发于30岁以下青年,在儿科较为少见。自1996年以来我院儿科收治1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13岁,其中5~10岁3例,>10岁12例。全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夏季5例,秋季5例,冬季3例,春季2例,确诊病程21~60天,其中30天7例,>30天8例。

  1.2  临床表现

  1.2.1  起病方式  14例以发热伴淋巴结肿痛起病,1例淋巴结肿痛在前而发热在后。

  1.2.2  主要表现  ①发热:全部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在38.5~40℃之间,10例为不规则热型,5例为弛张热型,所有病儿均伴畏寒。②全身症状:均有乏力、纳差、精神不振和体重下降,8例伴盗汗,4例伴恶心、呕吐。③淋巴结肿大:全部患儿均有浅表淋巴结轻~中度肿大,以颈部为主且突出,6例伴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0.5~3.5cm,2例颈部数个淋巴结融合成3cm×5cm肿块。肿大淋巴结质地偏韧,边界清,活动度良好,轻~中度压痛。④肝脾肿大:6例患儿伴肝、脾肿大,1例仅脾大,均呈轻~中度肿大,肝脏肋下1.5~3.0cm,脾脏肋下1.0~2.0cm,质软边缘锐。⑤皮疹:4例患儿发热高峰期出现皮疹,以面部为主,躯干、四肢偶见,呈充血性斑丘疹,轻度瘙痒,无脱屑,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

  1.3.1  血液学检查  WBC 2.2~4.6×109/L,其中<4.0×109/L 9例;N 0.2~0.65,其中<0.50 7例;L 0.33~0.76,其中>0.50 4例;Hb 99~135g/L,其中<120g/L 11例;PC 37~329×109/L。ESR 30~80mm/h。15例均行骨髓检查,呈感染性或增生性骨髓象。

  1.3.2  血生化检查  6例患儿谷草转氨酶增高,4例患儿谷丙转氨酶增高,余均正常;心肌酶(CPK和CPK-MB)、肾功能、C-反应蛋白均正常。

  1.3.3  免疫学检查  15例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其中IgG增高8例,IgA增高6例,IgM增高2例。8例查T细胞亚群,其中CD3细胞增高2例,CD8细胞增高4例,CD4/CD8比值降低6例。15例均测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结果均为阴性。

  1.3.4  病检查  15例均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特征。表现为淋巴结构破坏,甚至正常结构完全消失,淋巴结内见形态大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区,可见大量核碎片和吞噬现象,坏死灶周围出现组织细胞增生并可伴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组织细胞可见滤泡增生,细胞分化良好。

  1.3.5  其他检查  血培养均阴性,胸部X线检查正常。全部患儿均行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结果均阴性。6例查EB病毒IgM抗体,结果均阴性。

  1.4  与转归  15例患儿曾连续或间断给予广谱高效抗生素联合治疗2~4周,同时予以退热等对症处理,均无效。其中8例曾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确诊后均给予强的松0.75~1.0mg/kg·d-1口服,8例同时口服胸腺肽或转移因子,5例合用萘普生或新磺片。经治疗5~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10~14天肿大浅表淋巴结消失。强的松逐渐减量维持至3~4周停药。随访10个月~8年无一例复发。

  2  讨论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反应有关[1~3]。好发于夏季,男多于女,儿科患者多为学龄期儿童,未见婴幼儿患者。临床上以顽固性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为主)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轻度肝脾肿大或以面部为主的充血性斑丘疹;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2,4,5],预后良好。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淋巴结活检[6],但也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它类似疾病。当临床上有:①长期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②浅表淋巴结轻~中度肿大伴压痛,以颈部多见,而肝脾肿大不明显;③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并及时进行淋巴结活检。临床上需与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结核病、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和败血症等相鉴别[2,4]。治疗上切勿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应避免在淋巴结活检确诊之前滥用。同时注意加强支持疗法。

【】
    [1] 朱梅刚,周志韶.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出版社,1994:45-46.

  [2] 王映春,李芳,张淑华.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5例[J].中华儿科杂志,1991,29(4):237.

  [3] 张冬梅,周晨燕,高举.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4):304-305.

  [4] 楼凌云.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9):518.

  [5] 曹公银,黄建荣.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2例临床分析[J].医师杂志,2006,8(10):1367.

  [6] 贾淑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0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6,20(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