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纪泽森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特征性改变观察和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1例AHCM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特征,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HCM组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AT)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18.65±4.8mm VS 8.5±0.12mm),P<0.01。左房内径(LAD)增大,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41.35±3.72mm VS 36.85±2.38mm),P<0.01。5例冠脉造影正常,左室造影2例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征改变。胸前导联均显示巨大T波倒置。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准确诊断AHCM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价值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  心肌病,肥厚性;超声检查;诊断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指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冠心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本组11例AHCM患者的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6年1月~2006年6月在本科出院后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55例。以超声诊断明确的AHCM患者为入选标准,共11例,占20.00%。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1~74岁,平均49.5岁。临床症状有胸闷、心慌、乏力、不典型的胸痛,休息后缓解。体征:心尖部可闻及2~3/6级收缩期杂音。11例患者血压正常范围。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正常对照组30例为健康体检者,年龄、性别相匹配,血压检测正常,心电图超声检测正常。

  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的LOGIC-5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4MHz。受检者左侧卧位,连接心电图,按常规操作,分别在胸骨旁和心尖切面部获取常规切面,仔细观察左室腔的大小,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的厚度回声及其活动情况,心内膜的回声以及有无增厚,分别测量左室内径、左室壁及室间隔的厚度,在发现左室心尖部肥厚时,特别注意测量左室心尖部心肌厚度(AT)。同时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1.4  AHCM的诊断标准  肥厚型心肌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游离壁厚度16mm,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心肌厚度正常(<12mm),左室腔不大。心电图有典型的改变,即心前导联显示巨大T波倒置,左心前导联QRS波高电压。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  11例AHCM患者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游离壁厚度范围为16~30mm,平均为19.4mm,LAD增大,AHC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LVD正常,LVEF正常,AHCM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AHCM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测值(略)

  2.2  A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本组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即心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T波倒置主要表现在V3~V6导联上,ST段下移,R波增高。

  2.3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5例入院时拟诊:“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均正常显影。2例舒张末期左室腔示“黑桃影”,3例呈非“黑桃影”,但心尖部心腔狭小。

  3  讨论

  3.1  AHCM的流行病学特征  AHCM属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其肥厚心肌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Yamaguchi[1]等报道AHCM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国内统计的AHCM发病率在8.1%~26.5%,本组占同期诊断的肥厚型心肌病20%。其主要累及心尖部和靠近心尖部的室间隔和左室壁心肌。正常心脏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AT为8.5±0.12mm,而AHCM的AT高达18.65±4.8mm。心肌回声增强不均匀。它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常不伴有左室流出道压差。AHCM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有关报道[2]5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

  3.2  症状及诊断依据  本病的病理生理异常主要在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舒张功能不良和充盈受损,可使左房增大。AHCM由于没有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存在,对心脏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比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少,临床上少有症状,中晚期患者则表现胸痛、心悸、呼吸不畅、头晕疲乏等,诊断线索主要来自于常规心电图心前导联示有巨大的倒置T波(TV3~6倒置>1.0mv)和左心前导联QRS高电压(RV5>2.6mv或SV1+RV5>3.5mv)。本组有3例因ST段压低,T波倒置而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果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显影良好,无狭窄表现。提示这些患者的ST段压低、T波倒置可能是由于肥厚心肌的相对缺血或影响复极顺序,而非冠状动脉狭窄所致。

  3.3  超声心动图诊断AHCM的价值及漏诊原因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应用最广且被认为最有用的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在90%以上[3],该病诊断主要依据是二维超声心动图特征性改变,即左室长轴可见心尖部室间隔及左室下后壁增厚,明显超过正常厚度,可达25~35mm。但应注意,如果超声检查时不注意检查心尖部,有可能漏诊。造成漏诊的原因:一是超声检查医师一般为患者做普通长轴心脏扫查,较少做心尖长轴扫查,普通长轴心脏扫查不能清楚地显示心尖部,而心尖长轴心脏扫查则能清楚显示心尖部;原因之二是肥厚病变过于局限于室间隔的前下部及其附近的心室壁,超声检查难以精确测量此处的室壁厚度。为了降低心脏超声检查对AHCM的漏诊率,心脏超声检查时应常规做心尖长轴扫查。

【】
    [1] Yamaguchi H,Ishimura S,Nishiyama,et al.Hytrophic nomo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with giant negative T wave: ventriculographic and echocardiographic feature in 30 patients [J].Am J Cardiol,1979,44(3):401-412.

  [2] 阴彦龙,杨晓明,张东成,等.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5):311.

  [3] 程国伟,郑宗锷.心脏内[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78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