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强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血肿,硬膜下,慢性/ 诊断;体层摄影术,X线机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我科2001年1月~2007年2月共收治87例,其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8例,占同期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率的9.19%。现将诊断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52~92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5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昏、呕吐3例,偏瘫4例,浅昏迷2例,精神异常和癫痫1例,血肿位于额部1例,颞部2例,额颞顶部4例,单侧6例,双侧2例。血肿量60~200ml。

  1.2  CT表现  采用美国GE-2000全身CT扫描,8例病灶CT值约35~45Hu,呈新月形或梭形及纺锤形,与周围软组织边界不清,其中2例可见分隔影,其他为脑受压不同程度表现[1]。

  1.3  增强扫描  本组病例中3例行增强扫描血肿无强化。

  1.4  手术方式  本组8例中,行单孔引流2例,双孔对冲引流4例,2例行血肿包膜及机化血肿清除术。

  2  结果
   
  本组8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3天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均有消失,2例伴有颅内少量积气、积液,无颅内感染,无继发脑损伤、颅内血肿等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较为常见,诊断不难。但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作为其特殊类型,因与脑组织密度基本一致,故临床易误诊。此病仍多见于老年人,本组病例均为50岁以上患者。

  3.1  病因  病因有阐述[2],认为主要发生于老年人,60%左右明确头部外伤史合并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轻微外伤均可使其成为发病因素,脑表面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加之血肿内纤溶功能,使血肿微血管不断少量出血,且血肿逐渐增大[3]。

  3.2  诊断  临床诊断中应注意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由于临床症状的特殊性,且CT扫描示病灶与脑组织等密度,及伴有不同程度脑移位,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脑肿瘤、脑梗塞等。本组8例血肿CT值均与脑组织密度对等,其中2例通过CT增强扫描发现脑皮质血管影强化,血肿不强化,从而使血肿大小更加清晰。疾病诊断得以确诊。所以认为当慢性硬膜下血肿不能确诊时,建议行CT增强扫描加以区别。
   
  3.3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基本相同。本组8例分别采用上述手术方法全部治愈。我们的体会是单侧而局限于一个脑叶的血肿,宜选择单孔引流[3],位置于血肿最大厚度处钻孔单孔引流,单孔引流存在着血肿内容物引流不彻底的可能。两个脑叶以上宜行双孔引流[4]。钻孔位置选择在CT片上血肿最大厚度层面血肿边缘前后2cm左右,引流后冲洗液应至清亮为止。以利于血肿液中高纤溶状态的缓解,减少复发。本组有2例血肿呈部分机化状态,其中包膜共计3层,其间均有黑褐色液体充盈,可能系多侧出血吸收包裹所致。采取包膜完全摘除。在钻孔引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钻孔时震动尽量减少,尽量避开硬脑膜血管;②颅骨孔稍作扩大,以便引流管顺利斜行插入硬膜下腔;③选择柔软的引流管,以免插入脑组织引起损伤。同时术后应注意:①不使用脱水药物,足够的液体使脑组织较快复位;②引流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继发性血肿;③行双侧引流术时两侧引流应对等,以免脑组织移位及血肿复发;④引流管应保持在头颅低位。

【文献】
    [1] 王任国.老年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和临床(附38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6,17(12):76-77.

  [2] 沈少卿,王晓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机制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1):41.

  [3] 姚鹏飞,程刚.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55例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4(10):1057-1058.

  [4] 谭翔.锥孔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广西医学,2006,28(12):1979-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