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分叶状肿瘤的外科诊治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林志东,唐丹,周文英,林宇静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原则。方法 17例乳腺分叶状肿瘤的诊治状况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施行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其中良性11例,交界性4例,恶性2例。3例行局部切除术,5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8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部患者获随访;复发4例,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半死于肺转移。结论 乳腺分叶状肿瘤术前诊断困难,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价值有限,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避免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  乳腺肿瘤;外科手术;诊断;预后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一种由纤维、上皮两种成分构成的少见肿瘤,因大体切面具有分叶状、囊状而得名。由于临床经验少及生物学行为变化不定,国内外学者对该病诊治持多种观点。笔者现回顾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均为女性。年龄18~65岁,平均42岁。病程3~50个月,平均22个月。均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最大直径3~14cm,中位最大直径7cm。单发分叶状肿瘤10例,多发7例。并发纤维腺瘤2例,并发乳腺增生症者9例。6例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术前8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只见上皮细胞增生或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5例患者曾在门诊行肿块局部切除,均于术后8个月内再发;手术次数1~3次;首次病理诊断为纤维腺瘤2例,未行病理检查3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手术治疗及术中冰冻病理切片;4例(23.53%)术中诊断为分叶状肿瘤(良恶性各2例),10例考虑间质细胞来源不排除分叶状肿瘤,2例为纤维腺瘤,1例为乳腺增生。3例行局部肿块切除术,8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5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1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全组术后均未予放、化疗。

  2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良性分叶状肿瘤11例(行局部肿块切除3例、扩大切除7例、1例肿块巨大者行乳房切除),交界性4例(扩大切除1例、乳房切除3例),恶性2例(乳房切除1例、1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100%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38个月)。复发4例,复发率为23.53%(4/17),复发时间为术后4~12个月;其中3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另1例曾在门诊行肿块局部切除术3次,入院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交界性肿瘤,术后5个月复发,再次行乳房单纯切除术,随访2年,未见复发征象。死亡1例,为乳癌改良切除术后患者,腋淋巴结无转移,术后2年半死于肺转移。其余病例均健在,无复发及转移征象。

  3  讨论
   
  乳腺分叶状肿瘤是由上皮成分和细胞间质成分构成的乳腺肿瘤,发病原因不明,纤维腺瘤可能是本病病因之一。现已发现许多病人可同时或相继发生这两种病变,而且在一些肿瘤中可同时存在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组织学改变。本组中2例有纤维腺瘤手术史,2例并发有纤维腺瘤。本病好发于40~50岁女性,临床一般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质地韧实而有弹性,有时可有囊性感[1]。病变多发于单侧。肿块较大,肿瘤直径1~16cm,大者可达45cm,本组平均最大直径达7cm。大多病程较长,起病隐匿,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肿块短期内迅速生长。多为膨胀性生长,出现浸润常提示为恶性。本病约20%患者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真正淋巴结转移率不到1%[2]。可引起血行播散,出现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叶状肿瘤大体形态上多为类圆形,边界清楚,但无真正包膜,切面灰白色、灰黄色、鱼肉状,有时可见裂隙,形成叶状结构。分叶状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间质成分组成,病理诊断依据为:肿瘤边缘的情况,间质富于细胞的程度,细胞过度生长的程度,细胞的多形性和核分裂相等。Hawkins等指出[3],间质细胞过度增生是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最重要指标。WHO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分叶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多变,且与病理类型并不完全一致,良性叶状肿瘤临床上也可发生复发转移。本组中1例恶性患者因远处转移死亡,而局部复发的4例患者中无一例为恶性。

  乳腺分叶状肿瘤临床上少见,术前诊断率只有21.3%[4],且容易漏诊、误诊,因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缺少特异性所致。病理检查是诊断和分级标准,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术中冰冻切片价值有限,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原因在于前两者取材有局限性,而肿瘤不同部位间质细胞增生和异型性不同,造成单纯HE染色病理诊断的困难。本组中8例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无明确诊断。17例行冰冻病检,仅4例术中诊断为分叶状肿瘤(23.53%)。也有44例冰冻切片报道,直接诊断叶状肿瘤的仅8例(18.18%)[5]。
   
  手术切除是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首选方法,合适的术式则是避免复发的关键。Moffat等[6]研究表明,切除标本的切缘有无肿瘤是复发的主要原因,而组织学特点其次,因此手术方式很重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7,8],如在保证1cm无瘤切缘的前提下不显著破坏乳房外形,应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
   
  我们认为,尽管在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论;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的多变性,所以不管病理组织学分类如何,仍应把它看作是潜在恶性肿瘤。处理该病可参照以下原则:①良性乳腺分叶状肿瘤,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交界性或恶性分叶状肿瘤须行单纯乳房切除术;②初次行扩大切除术,如果病理上不伴有间质结构的超常增生,保证1cm的无瘤切缘即可,伴有间质结构超常增生者必须行无瘤切缘>2cm的扩大切除;③良性病变局部初次复发者,可选局部扩大切除术,但反复复发者,应行乳房切除术;④对于肿瘤>5cm、交界性及良性分叶状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后复发的患者,应以乳房切除术为妥;⑤乳腺严重破坏或多发肿块者,可行乳房单纯切除;⑥显微结构特征提示有特殊浸润行为者应考虑做乳房单纯切除术;⑦本病极少淋巴道转移,一般不赞成行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根治术式;⑧对于术中冰冻切片怀疑分叶状肿瘤者,行>1cm的扩大切除,可有效减少复发及再次手术。本组中,4例出现复发,再次手术予扩大切除范围后未见复发迹象,说明合理的选择术式有助于提高预后。
   
  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还有放疗、化疗和内分泌疗法等手段。目前一般认为当肿瘤>5cm,基质过度增生,核分裂相>10个/高倍视野者可采用术后局部放疗来预防复发[7]。使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等单一或联合化疗可使转移灶缩小或消退。由于20%~40%的分叶状肿瘤雌激素受体阳性,而100%的分叶状肿瘤孕激素受体阳性,也表明内分泌疗法可能对患者有帮助。由于缺少大样本临床观察,以上方法对治疗本病的价值仍是一个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考虑到乳腺分叶状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治疗上必须结合病史、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选择合理的术式及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本病的术后随访,以提高手术预后。

【】
    [1] Chaney AW,Pollack A,McNeese MD,et al.Primary treatment of cystosarcoma phyllodes of the breast [J].Cancer,2000,89(7):1502-1511.

  [2] Rosen PP.Rosen’s Breast Pathology [M].New York:Lippincott-Raven,1996:155-172.

  [3] Hawkins RE,Schfield JB,Fisher C,et al.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citeria that predict metastases from cystosarcoma phyllodes [J].Cancer,1992,69(1):141-147.

  [4] Meneses A,Mohar A,De la Garza-Salazar J,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n 45 cases of phyllodes tumors [J].J Exp Clin Cancer Res,2000,19(1):69-73.

  [5]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39-641.

  [6] Moffat CJ,Pinder SE,Dixon AR,et al.Phyllodes tumors of the breast-a clinicopathological review of thirty-two cases [J].Histopathology,1995,27(2):205-218.

  [7] Hawkins RE,Schofiel JB,Wiltshaw E,et al.Ifosfamide is an active drug for chemotherapy of metastatic cystosarcoma phyllodes [J].Cancer,1992,69(9):2271-2275.

  [8] 周易冬,孙强,黄汉源.乳腺分叶状肿瘤14例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