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治疗褥疮的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欧阳春丽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褥疮/;湿性愈合;封闭敷料


  恶性肿瘤晚期病人由于全身衰竭、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等因素,极易发生褥疮。我科自2004年6月~2005年6月对22例30处褥疮进行湿性愈合治疗,经过临床观察,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湿性愈合疗法治疗褥疮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患者分为湿性愈合疗法组(治疗组)和传统疗法组(对照组)。治疗组22例,共30处,褥疮部位:骶尾Ⅱ度14处,Ⅲ度2处,坐骨结节Ⅱ度4处,Ⅲ度1处,肩胛Ⅱ度3处,踝部Ⅱ度4处,肘部Ⅱ度2处。对照组16例,共20处。褥疮部位:骶尾部Ⅱ度6处,Ⅲ度1处,股骨大粗隆Ⅱ度4处,肩胛Ⅱ度4处,踝部Ⅱ度2处,足跟Ⅱ度2处,Ⅲ度1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湿性愈合疗法。浅Ⅱ度创面用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含3ml以上泡液创面,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将泡内积液挤出,小水泡不用处理,然后用3M透明膜敷料覆盖,3~4天更换1次。深Ⅱ度、Ⅲ度创面,以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后,清除坏死组织至创面不出血,再按浅Ⅱ度创面换药方法治疗,每日换药2次,5~7天后,创面液化液减少,改为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2~4个疗程。对照组传统疗法采用常规换药方法。浅Ⅱ度创面用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将泡内积液挤出,创面以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湿纱布敷贴,再用干纱布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深Ⅱ度、Ⅲ度创面,以3%碘酒,75%酒精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后,用双氧水或无菌剪清除坏死组织至创面不出血,再按浅Ⅱ度创面换药方法治疗,每日换药2~3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创面完全愈合,上皮覆盖;②好转:创面干净,渗出液减少,肉芽生长良好,创面日渐缩小;③无效:创面无肉芽组织生长,亦无缩小。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a:与对照组比较,χ2=9.48,P<0.01

  3  讨论
   
  湿性愈合疗法是应用封闭式透明膜敷料支持下实现的一种较有效治疗褥疮的方法。封闭式透明膜敷料是将渗液全部或部分保持在敷料中,在敷料与创面之间形成一个湿润的环境,不粘连创面,提供伤口防菌层,具有防水作用,同时,敷料能控制水蒸气的蒸发,能使空气和水蒸气透过,但液体和细菌不能透过,从而可快速创造出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环境[1]。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一倍[2]。


   
  湿性愈合使创面在密闭性及半密闭性敷料下,保持其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具有如下优点:①调节创面的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刺激细胞增殖,胶原纤维与上皮细胞的生成同创面的氧张力密切相关。而低氧状态的张力,非常有利于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的生成,且更有利于创面的愈合。②有利于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的溶解,伤口愈合过程,首先要清除坏死组织及其沉淀的纤维蛋白。湿性愈合时,渗出物中含有的组织蛋白溶解酶保留在创面的渗出物中,从而促进组织的溶解与吸收。③保持创面的恒温,避免新生肉芽组织的再次机械性损伤,阻止结痂形成。④发挥了渗液的重要作用。伤口的渗出液含有丰富的营养,渗液中含有各种免疫细胞。⑤各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如促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1(IL-1)等。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可促进伤口愈合。⑥可加强白细胞的功能,伤口的创面在密闭性、半密闭性的环境中,有效地防止细菌的侵入,既防止了感染创面的细菌传播而造成的交叉感染,又有利于白细胞介导的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提高局部的免疫力,增强灭菌的能力。⑦炎性渗出液为等渗液,在密闭环境下,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从而减轻伤口的剧烈疼痛[3,4]。
   
  湿性更换敷料时可整块揭除,不会损伤肉芽组织和新生上皮组织,可减少常规换药带来的痛苦。此敷料弹性好,适合于身体各部位,使用方便,且粘贴牢固,具有防水性,特别是对大小便失禁患者。用传统方法换药,每次大小便后就需要更换敷料,而应用湿性愈合敷料则不必更换。湿性愈合治疗方法可减轻痛苦,减少换药次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而且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
    [1] 蒋小平,庞小兰.伤口的评估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分册,2002,21(3):109-111.

  [2] 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 [J].J Wound Care,1995,4(8):366-367.

  [3] 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等.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1,17(1):52-53.

  [4] 戴瑞,谢晓峰.“活性创口敷料”贴敷治疗软组织损伤380例临床观察[J].药学进展,1999,23(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