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
【关键词】 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心电描记术
通常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3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属恶性心律失常。笔者收集经24h 动态心电图(DCG)检测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3例,现就其临床和心电图(ECG)资料作分析,旨在探讨DCG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理。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33例均为住院病人,用CENTURY SERIES 3000型三通道DCG仪24h监测, 其中男30例,女3例,年龄65.4±8.02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23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其中3例为急性心肌梗塞,7例为陈旧性心肌梗塞,10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塞。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6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住院期间死亡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为:DCG检测中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30s,并自行终止。
2 结果
33例均为窦性心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31阵,其中24h内发生1阵室性心动过速17例,2~10阵11例,10阵以上5例。531阵室性心动过速共连发室性期前收缩2114次,平均4次/阵,每阵3~4次490阵,5~10次35阵,10次以上4阵,室性心动过速频率为169±41次/min。DCG检测示属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30例,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2例;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呈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22例。ST-T改变30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变24例,ST段降低0.1~0.2mV 10例,0.2~0.3mV 5例,0.3~0.4mV 2例,0.5~1.0mV 2例;单纯T波倒置5例,继发性ST-T改变5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急性损伤型改变2例(为急性心肌梗塞,检测中ST段始终在基线1mV以上,抬高分别为0.2、0.5mV)。室性心动过速的提高指数为1.4±0.30,<1者仅1例(1阵),2例发生RonT现象。10例发生RonP现象,并引发室性心动过速21阵。
3 讨论
本组33例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其ECG主要改变是在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少数发生RonT现象。这样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
本组52%患者24h内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阵次,33%发生2~10次,15%发生10次以上,最多为1例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358阵次,但均自行终止。在住院期间仅1例由心肌缺血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死亡(另外1例死亡者直接死因为非心律失常)。故可从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较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较少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据临床观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因此采用DCG检测室性心动过速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还须结合临床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
30例ST-T改变的患者中有73%的病人ECG呈缺血型改变,在室性心动过速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心肌缺血。本组出现1例心肌缺血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死亡,说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有关。目前已知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折返激动。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明心肌缺血或梗塞后的电活动不稳定,在缺血心肌的边界可记录到延迟的低振幅的电活动。这个电活动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有关,可能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形成的病理和电生理基础。Myerburg等[1]对5例猝死存活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自发和(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与严重快速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罗昭林等[2]将有室性心动过速与无室性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每天心肌缺血总阵次、总时间及晚电位进行比较后再从临床的角度说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有关,提出改善心肌缺血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措施。本组患者ECG改变及预后支持这一观点。
本组监测中见到有2例常发生RonT现象,出现在单发室性期前收缩情况下,没有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值得注意的是,本组有9例患者发生RonP现象,即室性心动过速第一个R波落在同时出现的窦性P波上,并引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3阵,其中1例多发RonP现象引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0阵,不仅说明RonP现象较RonT现象常见,并提示发生在舒张晚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
【】
[1]Myerburg RJ, Kessler KM, Mallon SM, et al. 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in patients with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due to coronary-artery spasm [J]. N Engl J Med,1992,326(22):1451-1455.
[2]罗昭林,钟杭美.心肌缺血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探讨[J].心电学杂志,1995,14(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