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诊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煜 巴山 李立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提高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报告1例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并复习。结果 术中宫体右侧肌壁间见一个大小约7cm×6.5cm×5cm,有包膜,切面淡黄色的肿瘤。组织学以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与血管组织按不同比例构成。结论 该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临床表现与子宫平滑肌瘤类似,术前易误诊,但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 诊断 治疗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为一种罕见的脂肪瘤[1],由不同成分的平滑肌细胞及脂肪细胞构成。我院于2006年8月首次报告1例,现复习文献并讨论其临床及病特征,以及诊断、治疗心得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报告
 
  患者61岁,因体检B超发现子宫异常3天入院。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绝经12年。无阴道流血,无腹痛,查体一般检查无阳性体征。妇检:外阴、阴道轻度萎缩,宫颈光滑,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大小,质中,活动,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包块,无压痛。B超提示:子宫增大,约82mm×78mm×65mm,在子宫腔内可探及混合回声区,78mm×46mm×65mm,不均质。行诊刮术,探宫深为8.5cm,子宫右侧壁欠平坦,刮出血块及组织少许,送病理检查为:血块及少量坏变组织。考虑患者绝经后发现子宫占位,性质不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腹腔内无积液,无粘连,子宫增大饱满,质软,如孕2个月大小,双侧附件外观无异常。行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后恢复好,定期随访中。

  1.2  病理检查 

  离体子宫大小8cm×7cm×6.5cm,切开宫体右侧肌壁间见一个大小约7cm×6.5cm×5cm肿瘤,有包膜,切面淡黄色,质细腻,无明显漩涡状结构。镜下淡黄色结节内可见编织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其间见巢状及点灶状分布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巢内可见少量的血管和纤维组织,平滑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界限清楚。免疫组化分析:平滑肌细胞SMA(+),脂肪细胞灶性区域S-100(+),报告为子宫平滑肌脂肪瘤。

  2  讨论

    平滑肌脂肪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可由不同比例的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脂肪细胞组成,常发生于肾,亦被称为错构瘤;其次多发于肝脏,偶见于淋巴结、肝、纵隔、精索、脾脏或皮下[2]。极少发生于子宫,国内外文献报道迄今为止不足100例。

  2.1  临床表现 

  综合国内文献,总共报道子宫平滑肌脂肪瘤22例,占子宫平滑肌瘤的0.03%~0.2%[3],发病年龄为28~74岁,平均43.6岁,绝大多数病例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占86.36%,绝经时间2~14年不等。临床症状以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为主,或有下腹胀、痛症状,占总病例数的31.82%,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占总病例数的68.18%。体征上表现为增大的子宫,无明显触痛;发生于浆膜下或阔韧带者,易被误诊为卵巢实质性肿瘤。

  2.2  辅助检查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只能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声像图为不均匀的强回声团,CT检查包块边界清晰,呈脂肪密度,CT值在-(34~95)HU,介于气体与水之间;在核磁共振标准自旋回波序列(SE序列)表现为短T1,稍长T2信号,可以对含脂肪肿瘤做出定性诊断,并在翻转恢复序列(IR序列,亦称抑脂序列)成像上得到进一步证实[4],是现阶段最为明确的辅助诊断依据。

  2.3  病因学
 
  正常子宫无脂肪组织,脂肪组织来源有几种假说:胚胎中胚层残留物有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倾向;沿着子宫动脉和神经转移而来的成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直接化生;血管周围间质细胞化生而来[5]。有专家[6]从细胞遗传学角度研究了子宫平滑肌脂肪瘤,发现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与子宫平滑肌瘤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异常,但是在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中观察到染色体1和染色体5的继发性改变,故认为染色体1和染色体5的继发性改变应当对脂肪瘤的改变负责。

  2.4  病
 
  大体标本:常为单个结节,大小不一,3~22cm不等,平均直径为8.4cm,大部分发生于子宫体部,22例中占21例,可见于肌壁间,浆膜下或粘膜下;发生于宫颈部1例。可见包膜,切面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质地较软,有油腻感,常被误诊为恶性变。镜下观:镜下可见成熟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纤维组织,按不同比例构成,长梭形平滑肌细胞与脂肪细胞纵横交错,呈编织状排列,平滑肌细胞与脂肪细胞分化好,无异型;另有报道[7],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镜下可见肿瘤由成熟脂肪组织,厚壁血管(缺乏弹力层) 及平滑肌束成分混合而成;血管壁厚薄不均,扭曲;平滑肌束围绕血管并向周围脂肪组织延伸。在大多数情况下,平滑肌细胞占主要比例。纯脂肪瘤极为罕见,仅有少数报道[8]。免疫组化表达:平滑肌细胞SMA(+),脂肪细胞灶性区域S-100(+);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细胞α-SMA和HMB45均为阳性[7]。免疫组化表达可协助诊断。

  2.5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为良性肿瘤,局部手术切除无复发及转移。有学者[9]报道1例,脂肪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深染,甚至可见脂肪母细胞,随访1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另1例发生平滑肌肉瘤变,转移至阴道壁[10]。

    综上所述,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中胚层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妇女,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通过CT或MRI可以获得较准确的诊断。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1]Scarpellini F, Pasquinelli G, Damiani S. Subcutaneous myolipoma with bizarre cells: morp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athologica,1997,89(2):163-167.

  [2]杨艳东,王自能.子宫血管平滑肌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J].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2003,24(12):1384.

  [3]Prieto A, Crespo C. Uterine lipoleiomyomas:US and CT findings [J]. Abdom Imaging,2000,25:655-657.

  [4]何丹,高森.MRI诊断子宫平滑肌瘤(附3例报告)[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3):217-218.

  [5]Gentile R, Zarri M, De Lucchi F. Lipoleiomyoma of the uterus [J]. Pathologica,1996,88(2):132-134.

  [6]Hu J, Surti U.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a uterine lipoleiomyoma [J]. Cancer Genet Cytogenetic,1992,62(2):200-202.

  [7]熊焰,徐钢.子宫平滑肌脂肪瘤3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5):632.

  [8]Honore LH. Uterine fibrolipoleiomyoma report of a case with discussion of histogenesis [J]. Am J Obstet Gynecol,1978,132(11):635.

  [9]Fukunaga M, Ushigome S. Uterine bizarre lipoleiomyoma [J]. Pathol Int, 1998,48 (7) :562 -565.

  [10]Scurry J, Hack M. Leiomyosarcoma arising in a lipoleiomyoma [J]. Gynecol Oncol, 1990,39(3):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