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律失常164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宇 刘冬艳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各种心律失常对妊娠的影响。方法 对164例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无病理基础的心律失常对妊娠一般无特别影响,有病理基础的严重心律失常对妊娠经采取相应措施后孕妇能度过妊娠期。结论 大多数妊娠合并心律失常能顺利通过妊娠期和分娩期,对有器质性病变的严重心律失常者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母婴安全。

【关键词】  妊娠 心律失常

    各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也有一部分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存在。在妊娠期,无论是否合并心脏病变,都可能发生各种心律失常[1]。我院自2001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心律失常164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4例均为妊娠妇女,年龄18~40岁,平均28岁。妊娠时间8~41周,平均34周。其中初产妇89例,经产妇75例。

  1.2  临床表现 

  有心悸者18例,胸痛者4例,胸闷者15例,头昏者12例,气促者8例,疲倦乏力者25例,无任何自觉症状者82例。

  1.3  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者99例,窦性心动过缓者11例,房性早搏14例,交界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25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心房纤颤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

  1.4  病因与诱因 

  风湿性心脏病5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3例,围生期心肌病4例,缺铁性贫血34例,发热1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0例,妊娠期糖尿病4例,情绪紧张30例,无病因及诱因55例。

  2  治疗与转归

    消除病因,去除诱因。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给予抗炎、强心、利尿;围生期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强心;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予解痉、降压等;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予治疗甲亢;糖尿病者予降血糖治疗;发热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贫血者予纠正贫血;情绪紧张予镇静;无病因与诱因者,无需特殊处理予观察。经治疗1~10天自觉症状好转,150例复查心电图正常,10例心律失常持续存在(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围生期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5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2例房性早搏,病人自觉症状明显缓解。

  3  讨论

    随着妊娠的进展,子宫逐渐增大,胎盘循环建立,母体代谢率增高,内分泌系统也发生许多变化,因此导致母体对氧及循环血液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一般于妊娠第6周开始,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加引起心排出量增加和心率加快。妊娠期间,良性心律失常(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期前收缩和窦性心动过速)是很常见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也较非妊娠者高,然而妊娠妇女对这一类型的心律失常的耐受性与非妊娠妇女一样好,多不需特殊。妊娠期间,恶性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较少见的,但医生必须对这一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紧急处理,以免引起产妇和胎儿的死亡。

    窦性心动过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也无特别的临床意义,通常只是体内儿茶酚胺增多或交感神经兴奋的继发表现。而妊娠期间窦性心动过缓并不常见,也无任何特殊临床表现。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及孕妇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是正常孕妇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孕妇中若出现,需注意有无心衰的可能,尤其是HR>120次/min时。窦性心动过速亦是孕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产妇在产后发生窦速时,在除外发热等因素影响后,应考虑大出血、肺不张、酸吸入综合征、肺栓塞等,故当孕、产妇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应根据不同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妊娠期间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频率增加,这可能与妊娠妇女对房性期前收缩的感知增加有关。正常孕妇发生的过早搏动,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妊娠期心脏的应激性增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过饱或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在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偶发的早搏和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甚少引起明显的循环障碍,一般对妊娠无不良影响,不需要治疗。若为频发早搏或有心悸、胸痛等自觉症状时则需要处理,在治疗上选择药物应注意对母婴有无不良影响。妊娠期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也与对房性心动过速的易感性增加有关。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妊娠期妇女,心房纤颤并不多见,大多数患心房纤颤的妊娠妇女,多有二尖瓣病变或甲亢。对于妊娠期妇女来讲,如果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心房纤颤多为阵发性且能较好地耐受[2]。

    妊娠合并心律失常,首先需排除有无器质性心脏病,若能排除且病人无自觉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为良性,通常不需治疗,可避免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胎儿的发育。

 

【】
    [1]宋长顺,金间帮.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M].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1993:233.

  [2]李法琦.妊娠心脏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