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邱修辉 罗毅 肖绍文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32例患者共34个动脉瘤采用G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1例,采用支架辅助后栓塞。结果 34个动脉瘤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4个动脉瘤,95%以上栓塞8个,90%栓塞2个。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病人出现再出血或死亡。结论 使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脱铂金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材料及介入治疗设备的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1]。笔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进修期间(2004年8月~2005年4月),共参与血管内介入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4个,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1岁。本组病例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起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8例,Ⅲ~Ⅳ级6例。

  1.2  影像学资料 

  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个,前动脉瘤12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基底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2个。

  1.3  治疗方法 

  在局部麻醉或神经安定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插至靶动脉,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大小、形状并测量瘤颈、瘤体直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术中全身肝素化。在可控铂金导丝指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囊腔内,拔除铂金微导丝,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大小适合的GDC,经微导管缓慢推入动脉瘤腔内。每次电解脱前经导引导管造影,证实GDC完全位于动脉瘤腔内,用此方法重复向动脉瘤腔内放置GDC,直至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满意后拔除微导管、导引导管。术后4h拔除导管鞘,穿刺点用一次性气囊压迫止血带压迫包扎。

  1.4  栓塞结果判定标准[2] 

  经导引导管造影,动脉瘤体与颈完全不显影者为100%栓塞,动脉瘤体不显影,但残留瘤颈者为95%栓塞,残留少许动脉瘤体及颈部者为90%栓塞。

  2  结果

    本组成功栓塞34个动脉瘤,其中100%栓塞24个,95%栓塞8个,90%栓塞2个。本组随访23例,6~12个月行DSA复查,动脉瘤复发而行第二次栓塞2例,其它患者治疗结果稳定。

  3  讨论

  3.1  GDC栓塞治疗的适应证 

  ①开颅可处理的囊状动脉瘤;②颅内巨大动脉瘤;③梭形或基底较宽、缺乏清晰可辨的瘤颈者;④手术夹闭失败或手术难以到达的部位;⑤全身情况不允许(Hent-Hess分级Ⅳ~Ⅴ级者)或患者不愿手术者;⑥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周粘连明显,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

  3.2  栓塞技术要点
 
  ①造影及栓塞时间的选择:术中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的前提下,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②支架技术:对于后交通动脉以下的宽颈颈内动脉瘤可选择支架使宽颈变成窄颈,以利于致密填塞GDC而不致脱出。本组有1例宽颈动脉瘤经用支架技术而成功致密填塞。③蚕食技术:对于不规则或长形的动脉瘤,第一个GDC应选择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填塞好动脉远端后,依次填塞动脉瘤近端及瘤颈,直至致密填塞。④选择好工作角度后,导管到位后行超选择造影,了解动脉瘤情况并测量其大小。栓塞时要缓慢轻柔,导管头端的位置应在瘤腔的近1/3处,避免顶到瘤壁。GDC大小的选择是栓塞成功的关键,第一个GDC要选择与动脉瘤大小相当的直径,但动脉瘤急性出血后,由于动脉瘤内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血栓,因此在栓塞时选择第一个GDC的直径应该比测量值大出0.5~1mm,以便后续的GDC在筐中盘旋,促使其变性和血栓形成。GDC解脱前要造影证实在动脉瘤腔内,且载瘤动脉通畅,要尽可能致密填塞动脉瘤。

  3.3  的注意事项

  3.3.1  防止血管痉挛 

  血管痉挛多因治疗过程中不顺利,操作时间过长,导管导丝刺激血管壁所致,为了防止血管痉挛,术中应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操作要轻柔。若出现血管痉挛时,应立即退出导管,并经导管内注入罂粟碱,痉挛多可迅速缓解,如痉挛缓解可继续操作,否则宜暂缓手术。本组有3例在术中出现血管痉挛,经动脉内注射罂粟碱后缓解。

  3.3.2  致密填塞以防动脉瘤再通
 
  术后动脉瘤复发多为动脉瘤不完全栓塞所致,主要见于巨大动脉瘤或宽蒂动脉瘤。本组有2例巨大动脉瘤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再通,经再次动脉瘤栓塞后而治愈。因此,栓塞时应尽可能致密填塞,以防止不全栓塞导致动脉瘤再通,术后重视随访至关重要。

  3.3.3  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可发生出血,发生率为2%~3%,与放置导管、导丝和弹簧圈的粗暴操作及过度填塞等有关[3,4]。如微导管已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时,头端不宜插入太深,一般在瘤腔中央或进入1/3瘤腔直径深度,而撤退微导丝时应先撤除微导管已蓄积的向前的推动力,以免捅破动脉瘤;一旦发生,可固定微导管,继续填塞,保留1/3后,将微导管缓慢退回动脉瘤腔内,然后将剩余的GDC留置在动脉瘤腔内,继续栓塞第二、三枚GDC,一般可止血,如出血多,可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

  3.3.4  术中脑血栓形成及意外栓塞 

  可表现为对侧肢体无力、偏瘫、失语,甚至昏迷。术前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血管壁上的易脱落斑块,术中操作轻柔,以免捅落斑块而致脑栓塞;同时要注意避免血管痉挛,一旦出现血栓形成,可迅速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本组1例出现载瘤脑血管血栓形成,予尿激酶20万u溶栓后,血管再通,未出现脑血管出血现象。
   
  本组例数有限,但效果理想,随着介入材料的及价格的日趋合理,脑血管介入GDC栓塞将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和首选方法。

 

【】
    [1]刘建民,洪波,许奕,等.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10(4):195-198.

  [2]王大明,凌锋,张鸿棋,等.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89-391.

  [3]Wang DM, Ling F, Li M, et al. An occlusive evaluation proposal to intra-sacular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J]. Chin J Surg(Chinese),2000,38(11):846-846.

  [4]Weir RU, Marcellus ML, Do HM, et al.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Hunt and Hess grade 4 or 5: treatment using the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system [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3,24(4):585-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