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超声观察子宫内膜病变131例报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雄兰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阴道 超声检查 子宫内膜病变 诊断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常影响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内膜病变早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12月来我院治疗子宫内膜疾病病人131例,年龄21~73岁,患者都有阴道流血持续超过1周病史, 全部病人做了阴道超声检查。 采用SONLNE Adara,阴道超声,探头频率5.0MHz。嘱病人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检查,探头表面涂藕合剂,外套无菌避孕套,然后将探头置入阴道穹窿或贴近宫颈进行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子宫大小、形态,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内膜是否光滑或凹凸不平,与子宫肌层关系。

  2  结果

  2.1  超声与病检诊断符合率 

  131例患者,超声诊断黏膜下肌瘤符合率为94.74%(18/19);黏膜下息肉85.71(6/7);子宫内膜炎80.00%(12/15);子宫内膜增生症98.27%(57/58);子宫内膜癌66.00%(4/6);子宫腔内残留物机化98.27%(7/9);子宫内膜萎缩71.42%(5/7);子宫内膜钙化80.00%(4/5);子宫腔内积液100%(5/5)。总符合率为90.08%(118/131)。所有病例做病理检查及相应治疗后复查确诊。

  2.2  各类声像图特点表现 

  2.2.1  黏膜下肌瘤 

  子宫内膜增厚或等回声团、高回声团,其周围宫腔线分离,部分可见一长蒂回声。

  2.2.2  黏膜下息肉 

  宫腔内可见一个或多个小回声团,大小多在4~8mm之间,回声为等回声或低回声,与宫壁间比较清晰,并可见细蒂与宫壁相连。

  2.2.3  子宫内膜炎 

  内膜边缘回声毛糙,与周围肌层分界欠清,肌层回声减弱。

  2.2.4  内膜增生症 

  子宫略增大、饱满,内膜增厚在10mm以上。本组1例厚达40mm。内膜均匀性增厚,边界清,与肌层分界清楚,部分内膜可见小无回声区。

  2.2.5  内膜癌 

  早期子宫稍增大,以前后径明显,内膜增厚,正常子宫内膜厚度最大值为10mm,绝经后内膜厚度不超过5mm[1]。内膜边界尚清,回声稍增强,宫腔轻度分离,有少量积液。中晚期肌层浸润声像,表现为内膜回声欠清晰,病灶多为较密集的中等偏强回声,内膜周围低回声晕中断或消失或凹凸不平,深达肌层部分,子宫明显增大或变形[2]。

  2.2.6  残留物机化 

  内膜上附有光点或不规则强回声团块,与肌层分界清晰,无宫腔分离。

  2.2.7  内膜萎缩 

  内膜纤薄呈细亮光带回声,常伴有宫内积血无回声,内见有散在细小光点。

  2.2.8  内膜钙化 

  大部分子宫内膜显示不清,宫内见短条状或不规则的强回声区,后伴有声影。

  2.2.9  宫腔内积液 

  宫腔内见无回声区,部分内透声欠佳,见光点回声。

  3  讨论

  正常子宫内膜位于子宫中央,边界清,平滑,呈均匀高回声,厚不超过10mm,绝经期不超过5mm,与子宫肌层分界清晰,宫腔内未见积液。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常见疾病,病因较复杂,临床上常表现为阴道持性不规则流血,声像图表现为内膜增厚、不光滑、团块等异常改变,依据病变不同而各有其声像特点。本组病例根据其超声特点诊断总符合率为90.08%,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息肉、残留组织机化,内膜萎缩 诊断率较高;子宫内膜增生症在分型上有些困难,子宫内膜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虽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但可以通过内膜的细微观察,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和对内膜是否正常进行判断,根据内膜厚度、回声特征的改变,提供是否需要诊刮或其他检查的建议。随着超声技术的,特别是阴道超声,其频率高,分辨力高,图像清晰,且探头置于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避免了腹壁及肠气干扰,可更细致地观察子宫内结构,对子宫内膜的病变,更能显示其特有的价值,为临床提供早期正确的诊断,使疾病得到早期。

【】
    [1]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2版.天津:天津翻译出版公司,1995:330-331.

  [2]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