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对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妹青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对住院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康复效果。方法 将96例老年抑郁症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整体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支持性心理护理、认知行为干预、工娱疗法、家庭支持等措施,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1、2、4、6 周末评定疗效。结果 整体护理组显效率为79.17%,传统护理组显效率为5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整体护理能提高住院老年抑郁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关键词】  抑郁症;整体护理;康复效果

  老年期抑郁是指首次发病于老年期 ,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临床特征以情绪低落、焦虑、迟滞和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老年期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之一,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主要问题,同时药物的副作用也使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降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9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并采取整体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首次发病年龄≥60岁,符合CCMD-3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1],汉密尔顿抑郁症量表(HAMD)[2]17项评分≥18分;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严重自杀倾向。按就诊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整体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整体护理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61.3±4.2岁,病程12.5±6.8个月。合并轻度高血压7例,轻度冠心病2例,阳性精神病家族史8例。传统(常规)护理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60.8±4.7岁,病程13.1±6.2个月,合并轻度高血压6例,轻度冠心病3例,阳性精神病家族史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同一种新型抗抑郁药氟西汀治疗,起始剂量为10~20mg,1周后统一剂量为20mg,治疗6周。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以传统方式护理,整体护理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重点包括:①支持性心理干预:对患者热情体贴,鼓励疏导,耐心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②认知行为干预:细心倾听,以了解病人产生抑郁的“症结”和负性应激事件对抑郁症所起的作用及负性认识活动的程度。帮助其分析“症结”的性质、疾病的性质、应激事件的关系,帮助其识别自己的认知扭曲所在、自己情绪类型,改变旧的思维认知模式,减轻痛苦放大器效应。展开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提高化解负性应激事件的能力,鼓励采用积极应对的防御机制,克服困难,渡过逆境,走出灰色角色,消除低落的情绪。③工娱疗法:鼓励患者扩大社会交往,积极适度地参与感兴趣的工娱活动,如看喜欢的电视剧、听歌曲、下象棋、打扑克、打乒乓球、看报纸等,丰富病人的精神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药副作用的关注。④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仍然是配偶和其他家庭成员,应鼓励病人多与家人沟通,以获得家人在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对家庭成员进行精神疾病卫生知识宣教,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使他们消除偏见和歧视。多鼓励、关心和体贴病人,创造有利患者康复的社会环境,帮助患者消除无助感,增强自信心。

  1.2.3  量表测评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各评定一次。由1名经过训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和经过正规培训的主管护师一起评定,一致性测定Kappa>0.89。临床疗效按HAMD减分率评为4级:痊愈减分率≥75%,显著好转减分率≥25%,无效≤25%。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s表示,先经正态性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LSD法)。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SPSS 11.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结果  整体护理组痊愈20例,显著好转18例,好转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79.17%。传统护理组痊愈16例,显著好转12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显效率为5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83,P<0.05)。

  2.2  HAMD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后HAMD总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说明两种护理干预都有效,但干预后的第1、2周末HAMD评分比较,整体护理组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且第4、6周末HAMD评分比较,整体护理组也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不同时期HAMD评分比较 (略)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b:P<0.01

  3  讨论

  3.1  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诸如婚姻、家庭、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慢性躯体疾病、物质依赖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发因素,躯体疾病还可因抑郁症而加重病情或影响预后。由此可见抑郁症的护理和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5%,长期伴有抑郁症的躯体疾病病人,其残疾率和病死率高于不伴有抑郁症的病人[3],因此,针对其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国内外学者强调在药物的同时应进行心理治疗,尤其为老年抑郁症病人创造一个适宜的治疗环境,这就对护理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抑郁症患者往往用片面的方式解释境遇或推测未来的变化,故在临床抑郁症的治疗中,不能仅采取药物治疗,护理手段、护理技巧,护理干预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4],对抑郁症的精心护理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同时可以让病人变得更为积极从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整体护理采用的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解决病人的个性缺陷较低的外向维度得分,更高的神经质得分。较多的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使病人能真实地评价困扰自己的负性应激事件,改变了曲解认知,用现实的积极认知取代了原来的负性认知,病人的情绪相应好转,态度及行为将有明显变化。本研究显示整体护理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康复情况均优于传统护理。同时发现整体护理进行越早效果越好。

  3.2  认知功能的改变使患者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正确认知和处理负性生活事件,面对现实,化解矛盾,保持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刺激源,使抑郁症长期得以控制,不再复发。生活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定义为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和对个人健康的感受。它是对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主观评价,是个人心理状态的全面反映。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整体护理组不仅在负性情绪等项上有明显改善,在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精神紧张、正性情感、认知功能、社会支持、工作与学习、业余娱乐等多项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开展整体护理可明显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中国技术出版社,2001:62-67.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9.

  [3] 赵金兰,严文锦,陈开国,等.老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5,25(10):45-48.

  [4] Elizabeth HB Lin, Wayne Katon, Michael Von Korff. Effect of im proving depression care on pai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arthritis [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3,29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