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护理专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黄晓敏,李朝敢,罗艳红

【关键词】  学生,护理;生物化学;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多样化的需要及提高周边地区医疗护理水平,“3+2”护理专业成为我校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针对“3+2”相对特殊的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特点和生化学科特点,提高“3+2”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对“3+2”护理专业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同行。

  1  “3+2”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3+2”的教育模式是学生通过3年中专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经过升段合格后继续进行后2年的专科再教育,从而取得专历。对于已具有初步的医学护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的中专优秀毕业生,其教育不同于普通医学本科生教育。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求知的欲望和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强,这对他们的学习成长尤为可贵。然而,由于跨越高中阶段的学习经历,“3+2”医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使其所受医学教育程度和内容也受到限制,加之医学科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因此,为完善专业知识构架,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才能赶上职业要求的变化。同时,他们大多年龄偏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能动性相对差和自制力相对弱。此外,“3+2”护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是女生,从中专教育进入大学教育,是她们人生的重要转折,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1]。在面临基础与现实要求的矛盾冲突及实际年龄与职业要求适应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她们有信心学好生化并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

  2  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脂类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化机理;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 “3+2”医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思维,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3  提高教学互动实际效能

  3.1  教师注重根据学生接受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划分掌握熟悉了解等教学要求及教学大纲  如物质代谢这章节是生化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涉及到许多化学结构式。这对未曾经历过高中和大一化学学习过程的“3+2”学生来说,学习生化相当吃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化学结构式与生化基础知识的关系,区分出发挥特定生理功能的重要基团,让学生学会采用比较前后化学反应变化的方法,抓住反应特点、反应性质、条件、生理意义及其与临床的联系,不要把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结构式上[2]。比如,在介绍20种氨基酸的结构时,初次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其后要介绍到的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和与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有密切关系的5种酸碱氨基酸和3种芳香族氨基酸。至于含有特殊基团的个别氨基酸,可在往后学习中再次接触时加深学习。如半胱氨酸参与谷胱甘肽形成,提及其巯基的还原性与红细胞溶血的临床知识有关,为以后NADPH+H+生理功能的学习做铺垫。随着学习深入,他们接触到的氨基酸功能在这些基础上不断增多完善,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如此引导他们学会分清大纲中知识点如何筛选主次先后,掌握循序渐进及反复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自我学习管理。

  3.2  教师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为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及应用生化基本知识,如在讲授氧代谢这章节中,重点介绍线粒体氧代谢的基础理论知识:呼吸链的概念、组成及呼吸链中氢和的传递、ATP的生成方式等能量代谢内容。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糖类和脂类氧化分解代谢的认知前提,尤其是这些营养物质能量释放及比较的应用,所以把线粒体氧代谢安排在糖代谢、脂类代谢之前学习,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大变量。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使得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自身再教育奠定基础。

  3.3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但他们有较早接触临床知识的经历,再次深层接触医学基础知识时学习的自主性比普通高等的医学生稍有优势。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和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缺乏时代的气息,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3+2”护理专业学生的生化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首先以问题为中心[3],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图形动画配乐等辅助方法,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形象化,枯燥内容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实际护理保健工作的实践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 “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析,再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护理工作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3.4  建立评价体系,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3+2”护理专业教育主要培养临床实际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通过生化教学改革,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护理实际工作中,在重返校园的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真正起到“重炼再造”的作用,成就21世纪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
    [1] 陈玉焕.“3+2”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调查[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8):104-106.

  [2] 孙树秦.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3] 崔炳权.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