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例结核病人真菌感染分析
作者:孙春红,张建军,秦荣华
【摘要】 目的 探讨结核病人真菌感染的状况。方法 采集近三年住院结核患者的深部痰标本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做真菌药敏实验。结果 三年共检出445株真菌,2005~2007年检出率分别为26.71%、30.11%、43.22%。两性霉素耐药率3.35%,而氟康唑的耐药率三年分别为3.42%、8.33%、13.31%。结论 结核病人真菌感染及其耐药率逐年上升,并与抗结核药的使用有显著关系。
【关键词】 结核,肺;真菌;感染;抗结核药
近年来,医院结核病人发病增多,住院后,真菌感染现象已经非常突出。而现在医院结核病人整体的趋势是真菌感染逐年上升,尤其是念珠菌在住院感染中最为常见[1]。除以往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外,非白色念珠菌也在逐年递增。另外,由于抗真菌感染药物的大量,也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2]。笔者分析了我院2005~2007年共601份临床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菌种分布及耐药性现状,并对结核病人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真菌药物药敏情况作一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自2005~2007年结核病人住院送检的深部痰标本分离真菌,并调查其抗生素使用情况。
1.2 试剂 沙氏琼脂培养基、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MIC药敏试剂盒购自天津金章公司。鉴定系统为API真菌鉴定板,为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1.3 质控菌 ATCC60193白色念珠菌株、ATCC22019近平滑念珠菌株购于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
1.4 方法
1.4.1 菌株分离鉴定 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培养基35℃24h,将分离到的酵母样真菌接种于科嘉玛显色培养基,24h后,根据念珠菌与底物结合产色不同来判读菌种,不能显色的用API真菌鉴定板。
1.4.2 药敏试验 选用两性霉素B、咪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制菌霉素共7种抗真菌药物。将酵母样真菌配制成0.5个麦氏单位,接种药敏板35℃ 24h后,读取结果,1997年NCCLS公布的标准。
2 结果
三年分离真菌445株,2005年、2006年、2007分别为119株(26.71%)、134株(30.11%)、193株(43.22%),真菌感染几种菌株分离情况,见表1。酵母样真菌对7种药物的敏感率,见表2。
表1 三年住院结核病人真菌分离情况(略)
3 讨论
我院结核患者三年分离的真菌感染情况成明显上升,而且菌株多样化,除白色念珠菌三年均数高达75%以上,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以及热带念珠菌均逐年上升。这些结核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长,抵抗力弱、免疫力低下,由于需要长期反复使用抗结核药物,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极易发生真菌感染。分离到的445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所占的比例最高(85.27%),其次为光滑念珠菌(6.92%)。念珠菌的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而各种临床标本中真菌检出率以痰液为最高,大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细菌感染[3]。由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也存在少量的真菌,实际操作中应告知正确采集方法,并按江苏省临检中心要求涂片为有菌丝的可定为繁殖期必须要报给临床。
表2 7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略)
药敏结果显示445株真菌对制菌霉素敏感性高,两性霉素B敏感性也超过90%,三唑类药物(伊曲康唑、氟康唑)存在非常高的耐药交叉。吡咯类、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均没有很高,可能跟真菌液浓度过浓有关,尤其是克柔念珠菌按要求应在0.5麦氏浊度的基础上再稀释5倍。部分念珠菌同时对数种咪唑类、三唑类药物耐药,提示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多药外排载体功能改变有关。多药外排载体是一类特殊的蛋白泵,一旦功能改变可引起耐药菌株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如果这种蛋白泵表达增加,将导致药物外排,降低药物浓度,使得念珠菌对唑类药物不再敏感。
综上所述,念珠菌感染呈一定的增长趋势,它们对常用抗真菌药物也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率,因此对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真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和进行真菌药性监测是非常必要的[4],合理地应用抗真菌药,防止滥用导致增加耐药菌株。
【】
[1] 吴照林.医学细菌检验手册[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1.
[2] 段红,王鲜平,曹力,等.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6):439-440.
[3] 李志媛.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耐药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9(12):1016-1018.
[4] 黄云昆,夏星,李婷,等.临床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分离及耐药性现状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9):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