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的严重程度和病情转归与其血浆C反应蛋白(CRP)变化的关系。方法 CHD患者286例分成稳定型心绞痛(SA)组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120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AMI)组76例,正常对照组100例,测定和比较CRP含量。结果 CR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SA组、AMI组、ACS组依次增高,CHD 三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ACS组与SA组、AMI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血浆CRP浓度与CHD病变程度和病情的转归有密切关系,对临床进行CHD危险分类、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硬化
尽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冠心病(CHD)防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之一,与CHD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CRP作为炎症的标志,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笔者通过测定CHD患者的CRP浓度,探讨CRP浓度的水平与CHD病情程度和病情的转归的相关性,为CHD患者和预防治疗提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者均为2004年1月~2007年4月间我院内科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者。CHD患者符合1979年WHO公布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CHD患者分成三组:①稳定型心绞痛(SA)组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51.8±13.5岁。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59.2±14.3岁。③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组(AMI常规治疗后4周,简称AMI组)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龄为56.1±1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51.2±8.9岁。以上各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显著性,均排除心肌病、心内膜炎及风心病、结缔组织病、肿瘤、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且近1个月内未服用非甾体类药和激素类药。
1.2 方法 入选者均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散射光比浊法测定CRP浓度(正常值<8mg/L)。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各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SA组、AMI组、ACS组CRP浓度呈逐渐增高趋势,CHD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ACS组与AMI组、S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MI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见表1。
表1 CHD疾病三组与对照组CRP水平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a:t=21.26,b:t=177.68,c:t=23.20,P均<0.01;与ACS组比较,d:t=76.16,e:t=76.83,P均<0.01;与SA组比较,f:t=1.11,P>0.05
3 讨论
CRP是反映炎症存在及活动的重要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密切相关。CRP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①CRP与损伤组织、核心抗原、脂蛋白、凋亡细胞相连,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同时激活补体,与膜攻击复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1];②CRP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分泌,诱导内皮细胞致炎因子的表达,并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OX-LDL与巨噬细胞受体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形成泡沫细胞[2];③CRP诱导补体系统,使血管内膜损伤,同时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具有较强的间接或直接的促进血栓的形成。炎症反应较强的斑块病变可以释放某些组织溶解酶(包括金属蛋白酶等),这种斑块在外力的作用下易于破裂[3]。由此可见,CRP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也就是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ACS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直接关系,而斑块的进展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动脉粥样斑块的纤维帽肩部最为薄弱,所受到的外力最大,是斑块破裂最常发生的部位。巨噬细胞能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同时还能帮助有活性的T淋巴细胞参与降解纤维帽中的胶原纤维,使斑块的纤维帽变薄而更易于破裂。激活的巨噬细胞可大量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引起过氧化反应,进一步加剧局部的炎症反应。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的冠脉血栓形成是引起ACS的最直接原因。而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全身性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引起ACS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
ArroyoEspliguero等[5]研究发现在ACS患者中有终点事件者CRP的水平较高;ACS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与冠脉造影中显示的复杂病变的数量相关;CRP水平在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患者中明显高于心功能Ⅰ或Ⅱ级的患者(P<0.01)。CRP水平可反映炎症局部或全身的严重程度,能独立预测冠脉疾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严重性,并与ACS中冠脉复杂病变的数量相关, CRP水平对CHD患者的生存有独立预测价值。CRP可能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这尤其表现在UA及AMI病人等ACS中,CRP常显著增高且与再发冠脉事件有关[6]。因此,CRP水平是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CHD病变活跃的标记。本研究中也证实CR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SA组、AMI组、ACS组依次增高,CHD三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ACS与SA组、AMI组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CRP血液浓度相对稳定,检测简便、、敏感,而且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并可评估药物干预效果,故可作为临床上判定CH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尽早给予一级或二级预防并评估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1] Torzewsri M, Rist C, Mortensen RF,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arterial intima: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receptor-dependent monocyte recruitment in atherogenesi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12):2094-2099.
[2] 李后开,戴敏.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的作用[J].动脉硬化杂志,2004,12(5):607-610.
[3] Talaru MC, Heinrich J, Junker R,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J]. Eur Heart J,2000,21(3):1000-1002.
[4] Conti CR. Updated pathophysiologic concepts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Heart,2001,141(2):12-14.
[5] Arroyo Espliguero R, Avanzas P, Cosinsales J,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Eur Heart J,2004,25(5):401-408.
[6] Blake GJ, Ridker PM. 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inflammatory risk 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Am Coll Cardiol,2003,41(4 Suppl S):S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