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00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林英忠,黄从新,王风,徐广马,刘伶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肱动脉途径行经皮冠脉介入(PCI)(100例),另一组经股动脉途径行PCI(100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结果 经肱动脉途径手术的成功率为98.35%,股动脉为99.21%。两组的透视时间分别为8.98±3.62min和8.57±3.43min,手术时间分别为43.6±10.1min和42.8±10.4min。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肱动脉途径行PCI术安全有效且可靠。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支架,肱动脉


  经皮股动脉穿刺是目前心导管检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常规径路,大多数医师已经习惯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此法简单易行。但股动脉途径法穿刺部位并发症较多且术后需限制病人的活动,而肱动脉途径无需限制。2003年8月~2006年6月我们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transbrachial coronary angioplasty,TBCA),并对手术操作方法、并发症及成功率等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3年8月~2006年6月期间住院的200例冠心病患者,管经梗塞程度<70%,长度1~3cm,诊断符合WHO冠心病的标准,其中男145例,女55例,年龄56.6±10.2岁。随机分为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①肱动脉穿刺:将患者右上肢平放在检查台上,掌心向上并略外展,选择右上肢曲侧肘关节横纹下约0.5~1.0cm为动脉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l~2ml行皮内注射局麻,穿刺成功后再充分麻醉穿刺点周围至肱动脉皮下组织;②穿刺成功后插入6F血管鞘,由鞘管侧管注入肝素7000u,以后手术延长lh,再追加肝素1000u;③导丝与导管的选择与插入首选Termno导丝,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冠状动脉开口位置的高低以及主动脉根部的内径选择相应的6F指引导管,左冠通常选择6F Amplatz或EBU、XB指引导管,右冠常选择Jukins或Amplatz指引导管;④根据血管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球囊及支架;⑤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10min,绷带环绕压迫6h,嘱患者伸直并放松肘部,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100%,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比较(略)

  2.2  100例经肱动脉穿刺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行TBCA及支架术,其中腹主动脉狭窄2例,双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严重扭曲及狭窄3例,改用肱动脉途径均获成功。100例患者中“罪犯血管”121支,其中119支血管手术成功,成功率98.35%,其中前降支74支,右冠28支,回旋支19支,而1支回旋支因血管弥漫性病变,狭窄80%~90%,且开口部严重狭窄,放弃介入治疗,1例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所有病例均未见穿刺部位有严重并发症。股动脉组中“罪犯血管”126支,其中125支血管手术成功,成功率99.21%,其中前降支78支,右冠32支,回旋支16支,而1支左主干严重病变,放弃介入治疗。

  2.3  并发症  肱动脉组中有2例手麻(2.00%),术后0.5h症状缓解,1例术后血肿形成,重新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右手缺血事件发生。而股动脉组5例血肿形成(5.00%)。

  3  讨论
       
  经股动脉穿刺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经典途径[1],据国外报道[2~4],当患者年龄为61±10岁时,其成功率为84%~98%,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成功率及安全性逐渐降低,同时术后需限制活动及穿刺部位易发生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仅适用于Allen试验阳性的部分患者,有报道[5]其桡动脉闭塞率达2.5%~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肱动脉穿刺及插管的成功率为100%,PCI的成功率为98.3%,与股动脉相比差异无显著性(99.2%,P>0.05)。而经皮股动脉组术后患者持续卧床时间为8~24h(平均11.4h),而TBCA术后不影响患者的活动[4],说明TBCA具有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局部容易止血及术后不影响患者活动等优点。尤其是高龄患者腹主动脉、双侧髂动脉及股动脉明显扭曲或狭窄时,可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途径,但国人桡动脉相对细小,如用6F动脉鞘,常引起动脉痉挛产生剧痛或产生桡动脉闭塞等严重并发症;肱动脉穿刺易损伤神经,需要小心穿刺。我们的经验是选择右上肢曲侧肘关节横纹下约0.5~lcm为穿刺点,穿刺前一定要摸清肱动脉的走向,选择肱动脉走向直且搏动好的位置进针,进针时拇指和食指有麻木感时要退针。指引导管通常选用6F Amplatz指引导管,因为Judkins导管是为股动脉途径而设计的,如果用于肱动脉途径,多因为后座力不足而增加手术难度,而用EBU、XB导管也能得到足够的后座力。非常肥胖患者难以触及肱动脉时不宜选此法。
       
  综上所述,肱动脉途径行PCI术,血管损伤小,恢复快,容易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1] Vetrovec GW.Radial angioplasty:feasible but should this be the standard ? [J].Cathet Cardiovasc Intervent,1999,46:42.

  [2] Stella PR,Kiemeneiji F,Laarman GJ,et al.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radial artery occlusion following 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plasty [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7,40(2):156-158.

  [3] Kiemeneij F,Laarn1en QJ,Odekerken D,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1asty by the radial,brachial,and femoral approaches; the access study [J].J Am Coll Cardiol,1997,29(6):1269-1275.

  [4] Louvard Y,Krol M,Prezzano M,et al.Feasibility of routine transradial coronary angiography: a single operator's experience [J].J Invasive Cardiol,1999,11:54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