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3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的范畴, 困难较大,目前尚无较好的药物。我科近年来从护肝出发,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加用活血化瘀药物,配合口服地奥心血康,取得满意的疗效。兹将疗效结果初步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病程5年~30年。年龄22岁~66岁,平均45岁。50例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40例,占80%;转氨酶正常15例,占30%。患者均有低蛋白,血清蛋白平均为25.4g/L,轻度黄疸肝炎后肝硬化4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0例。
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尿量每日增加500ml,腹水基本消失,能维持3个月。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轻度异常,尿量增加,腹水于两周左右恢复到原有水平。
3、辨证施治
50例患者辨证分型,主要有湿热蕴结型、肝郁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四类。
(1)湿热蕴结型:
主要见证有黄疸,口苦,纳呆,烦热口渴,脘腹饱胀,腹大坚满,脘痞恶心,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拟清热泻火,佐以攻下逐水法。药用茵陈汤合四苓散加减,并配用逐水丸.加减:热毒炽盛者加大青叶,虎杖,蒲公英:大腹胀满者加枳实,沉香,菜菔子;小便不利者,加商陆,陈葫芦,逐水丸(制甘遂3份,黑白二丑,大黄,槟榔各9份,研末泛为丸,吞服6g~9g);血淤者加鳖虫,桃仁。
(2)肝郁血淤型:
主要见证有胁下疼痛,腹胀乏力,齿衄鼻衄,口苦纳呆,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便血,小便不利。可见蜘蛛痣,肝掌,舌红有淤斑,脉细涩。拟用活血化瘀,行气逐水法。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另服逐水丸.加减:胁下徵块,刺痛者,加丹参莪术,三七,地鳖虫;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商陆;形体消瘦,短气乏力者,加太子参,黄芪,焦术。
(3)脾肾阳虚型:
主要见症有腹大胀满,纳呆少,精神疲乏,面色萎黄不泽,形寒肢冷,小便清,量短少.舌质淡紫,脉沉细.拟健脾温肾,化气行水法。药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以脾虚为主者用菌陈理中汤加味,温中扶阳;以肾阳虚为主者,用济生肾气丸,必要时与附子理中汤交替使用。
(4)肝肾阴虚型:
主要见证有腰膝酸软,胁肋刺痛,心烦口渴,失眠多梦,齿衄鼻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而数.拟滋肾养肝,佐以养阴利水法。药用一贯煎加减或归芍地黄汤加活血化淤药.各型均用地奥心血康1 个疗程。
4、认识与体会
(1)临证知常达变.笔者将肝硬化腹水大致分四个证型,但此乃其常,在临床上或有虚实夹杂,或有两个或几个证型兼挟出现,故需知常达变,注重邪正的消长和盛衰,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照顾兼证。
(2)化淤是利水的关键,活血通络为治病之根本.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因为有症状,所以无论那一型都有血淤,都存在着肝微循环障碍。因此活血化淤治本病之根本.地奥心血康具有活血化淤的疗效。
(3)治水必先治气,化淤必行气.肝硬化腹水一症的病机关键是脾虚肝淤.水淤交结,虚实夹杂,是病的特点.脾肾虚衰,则气虚水停治法要义在于使气不虚,才能运血行水。故重用参芪等益气;血淤水停势必挟有气郁,故用柴胡,槟榔调气开郁。破气则重用腹皮。
(4)利水须中病即止,健脾养肝调其后.腹水是气血运行障碍和脏腑功能障碍的必然产物,若不攻其水,则正气很难恢复,且补而不受.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无论虚实,总要依据病情运用逐水之剂,腹水一去,诸证便可缓解.但使用利水剂一定要衰其大半而止,继以健脾理气柔肝,养血以调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