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息护理——人性化的新型护理模式
【关键词】 姑息护理;人性化;护理方法学
姑息护理是新型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注重的是用人性化的方式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延长病人的生命.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产生和起来的全新的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它优化了肿瘤病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1].1977年加拿大Balfour Mount医生首次提出姑息护理这个专业术语,1989年RCN护理专家组正式采用了姑息护理这一术语[2].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给姑息护理下了定义,阐述了姑息护理的内涵,并分别于1990年及1996年的巴塞罗纳宣言中呼吁各国政府应将姑息护理列入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中.
1 姑息护理的定义和内涵
姑息护理的名称为palliative care,来源于拉丁文pallium,其本意是注重效果的改善而不是一味地追究原因.1990年WHO提出,姑息护理是对患病后无法治愈者的积极的且功能整体的护理,主要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处理患者心理、社会及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达到姑息护理的目标,即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1993年牛津大学在教科书《姑息医疗》中姑息护理的定义为,研究和处理处于活动期的迁延性的或晚期病患者,对其可采取的措施有限,照顾的焦点是生命的质量[3].2002年WHO将姑息护理定义为对那些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病人提供积极的整体护理,主要通过预防、评估和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躯体症状,处理心理、社会和精神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最大可能地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4].1990年,WHO明确阐述了姑息护理的内涵:1)肯定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一个正常过程;2)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3)减轻或解除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4)治疗和护理应包括心理和精神等方面;5)提供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尽可能积极地生活,一直到死亡;6)在患者生病或家属丧失亲人期间,提供支持系统帮助家属[2].
2 姑息护理的理论基础
循证医学、循证护理和姑息医学是姑息护理的理论基础,其中循证医学(EBM)指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5].循证护理(EBN)又称实证护理,是近年来护科发展起来的提高护理实践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6].WHO对姑息医学的定义是对根治性治疗无反应的病人进行积极、全面的医疗保健及护理.姑息医学以镇痛、控制症状及减轻精神心理创伤为宗旨,帮助病人解决生病期间的某些社会问题,目标是使病人及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7].
3 国内姑息护理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3.1 医疗保障体系的影响 目前,尽管对临终医疗机构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对年龄较大的人以及正在接受姑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手术的患者进行姑息护理仍有困难.由于医疗支付体系的限制,常造成病人不能得到有价值的治疗.
3.2 护理人员不足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护士总人数为130,8万名,所占人口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名.根据国家卫生部近期的调查,中国三级综合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白班护士平均每人要负责15~20名病人,公休、节假日和夜班时每位护士要负责40~45名病人.因护士数量较少,95%的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由家属或聘用的护理员来完成[8].
3.3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缺乏 一方面是大量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出国或被调整,另一方面是大批未受过足够的服务队伍来提供护理,在研究及培训等方面的低水平投资亦是制约着姑息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3.4 社区姑息护理服务质量下降 因社区慢性和绝症人群数量的增多,加重了从事家庭护理的护士及家庭护理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