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碱和制霉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檗碱;制霉素;蜡样芽胞杆菌
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随之增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受到更多关注。现将我院肠道门诊应用盐酸小檗碱(商品名黄连素,四川三精升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和制霉素(上海信谊药厂生产)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临床疗效做一对照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06年1月2日~2007年11月30日期间门诊治疗的68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均经小檗碱和制霉素治疗痊愈。年龄18~82岁,平均40岁,男28例,女40例。纳入标准: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之后,多在反复应用抗生素5~7 d后新出现的腹泻,每天腹泻稀便或黏液便约3~5次,粪涂片多次发现阳性球菌或真菌,除外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及慢性肠炎等感染性腹泻。
1.2方法
68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患者按治疗用药方案不同,随机分为小檗碱组与制霉素组,两组间年龄、临床表现、粪常规致病菌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一经诊断,即停用原抗生素。小檗碱组34例,每次0.3~0.5 g,每日3次口服,联合用蜡样芽胞杆菌活菌0.5 g,每日3次口服。制霉素组,每次0.1 g,每日3次口服,同样加用蜡样芽胞杆菌活菌,服用方法同前。两方案均用药3~5 d,症状明显好转者继续原方案治疗,直至症状消失5~7 d;用药3~5 d,症状无好转者,认为该方案治疗无效,换用其他方法。比较小檗碱组与制霉素组的有效率和治愈天数,比较两组用药的不良反应,分析效果,进行χ2和t检验。
1.3疗效判断
治愈: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无腹痛,无腹泻,化验粪常规正常,霉菌阴性,无复发。好转:大便次数及性状接近正常,霉菌阴性,症状迁延10 d以上。无效:用药3~5 d症状无好转,化验粪常规仍有白细胞、黏液、霉菌阳性。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恶心、纳差,停药后恢复正常。
2结果
2.1疗效比较
小檗碱治疗组与制霉素治疗组的疗效比较见表1。
2.2治愈时间比较
只比较首选方案的治愈时间,不比较好转的最终治愈时间。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 d左右,两组的治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2.3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制霉素组有1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3讨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因应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由条件致病菌作用而引发的肠炎[1],典型的是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性肠炎。广义的包括假膜性肠炎、出血性结肠炎、真菌性肠炎,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中,以真菌或合并真菌致病较常见。本研究结果显示,小檗碱与制霉素对于门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由真菌所致的肠炎,无论疗效、疗程还是药物不良反应,均差异无显著性。小檗碱为异喹啉生物碱抗菌谱广,体外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具有抑菌作用[2]。临床应用多年,相对安全,副作用少,容易被患者接受。由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通常是肠道正常菌群失调的结果,治疗在于选择性应用微生态制剂等以恢复正常菌群[3]。本研究加用了蜡样芽胞杆菌活菌,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
[1]何世安,黄振坚,罗建春,等.老年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序贯治疗36例对照研究[J].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51-52.
[2]李学玲,秦红,邹浩军.常用药物新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158.
[3]白文元.重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 (8):449-450.
下一篇:51例川崎病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