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体检学生HBsAg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在我市中学生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2000年~2007年市区参加高考13 635例学生测定HBsAg,并对检出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 635例学生中检出阳性288例(0.02%),2000年~2007年间HBsAg感染率无显著差异。阳性感染学生中母亲阳性者116例,父亲阳性者21例,父母均阳性者48例。结论:中学生HBsAg感染率相对稳定,阳性感染与垂直传播和密切接触有关,群集可增加HBsAg感染率。
【关键词】 学生 HBsAg 感染率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1]。肝炎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率又最高[2]。为了了解我市中学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探讨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就2000年~2007年参加高考体检市区范围内的学生共计13 635人HBsAg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标本来源及实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0年1 224人、2001年1 432人、2002年1 403人、2003年1 484人、2004年1 745人、2005年2 021人、2006年2 110人、2007年2 216人,共计13 635人,均为参加高考体检的学生。
1.2 实验方法
1.2.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采用ELISA法,试剂购于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酶标仪为奥地利产2010型酶标仪。
1.2.2 血液标本均是早上空腹采静脉血,即日检测。检测时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质控品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
1.3 结果判断
样品OD值≥2.1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阴性对照平均OD值。
1.4 发现HBsAg者,均在1周内要求其父母检查HBsAg。共有372人接受检查,占应查人数的70%。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13 635例学生中检出阳性288例,检出率为0.02%,各年HBsAg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男性阳性感染率2.57%,女性1.62%,见表1。
288例阳性感染学生中母亲HBsAg阳性者116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40%,父母均阳性者48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16%,母亲和父母均阳性者共计164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56%,父亲阳性者21例,占7%。HBsAg阳性学生在班级中的分布状况有明显的群集现象。
表1 2000年~2007年参加高考体检学生HBsAg检测结果(略)
经χ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HBsAg是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一个特异性标志,虽然HBsAg阳性不一定就是乙肝病人,但提示已受到了乙肝病毒的感染[3]。参加体检的学生绝大多数居住在市区,人们的风俗大致相同,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到乙肝的传播,由表1可见该群体HBsAg感染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3.2 本组HBsAg阳性的学生中,母亲HBsAg阳性者116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40%,父母均阳性者48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16%,母亲和父母均阳性者共计164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56%,说明HBsAg阳性主要有母亲传播,可能与垂直传播及平时的密切接触有关。父亲阳性仅21例,占HBsAg阳性学生的7%,与普通人群的阳性率接近,说明父亲在传播方面没有太大意义。
3.3 本组结果还表明,HBsAg阳性学生有明显的群集现象,男生感染者高于女生。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群集的机会多。这与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之一的水平传播即人群之间的传播相吻合,水平感染机会越多,乙型肝炎感染率越高。男生参加社会活动多,易群集活动,自我保护意识和消毒意识较差,故感染率高于女生。说明学生平时在一块生活学习如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因此要加强对HBsAg阳性者的管理,防止血液、唾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餐具要与健康人分开,要认识到乙肝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性,积极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1] 戴志澄,祁国明.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57.
[2]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1995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43
[3] 刘淑英,张国英,张 芸.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长治医学院学报,2006,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