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背综合征X线诊断标准的探析
【摘要】 目的:增加对直背综合征的X线诊断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健康者的正侧位胸片及我院临床诊断为直背综合征的9例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测量其T3~T12胸椎曲度弧高和胸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结果:正常组与病变组前后径/横径及T3~T12曲度弧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增加胸椎曲度弧高的诊断依据对直背综合征的X线诊断更可靠。
【关键词】 直背综合征 CR;胸椎曲度弧高
直背综合征(straight back syndrome,SBS)又名平胸综合征。系由于上胸椎先天性异常,缺少生理的弯曲,引致胸腔前后径变短,造成胸骨与脊柱压迫心脏而发生的一组病征[1]。关于本病的临床和X线表现,国内外并不少见[2],而X线表现只有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测量,有时会有一定的误诊或漏诊[3],现考虑增加X线诊断依据,测量胸椎曲度弧高(T3~T12),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正常组:选择我院2003年6月~2006年12月的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健康者的正侧位胸片,X线诊断均为:胸部未见异常。其年龄为20岁~5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所有病例均有标准胸部正侧位片。病变组:选择我院2003年6月~2006年12月的临床诊断为直背综合征的9例患者的胸部正侧位片,男3例,女6例,年龄为16岁~38岁,平均25.8岁。
1.2 方法
使用Konica CR的测量软件测量:胸腔横径图1(平右侧膈顶水平胸腔内径);胸腔前后径图2(第8胸椎前下缘至胸骨后缘的距离);T3~T12胸椎曲度弧高图2(T3椎体前上缘与T12椎体前下缘连一直线,再做T3~T12椎体前缘弧形连线,取两条连线之间的最长垂直距离,数据采用u检验,显著性水平取α(α=0.05)统计软件为Excel 2003。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健康者测量值经u检验,比较男性与女性的胸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值,u=0.054,P>0.05。比较男性与女性T3~T12曲度弧高,u=1.65,0.05
经u检验,比较正常组与病变组的前后径/横径,u=0.034,P>0.05,比较正常组与病变组的T3~T12曲度弧高,u=0.028,P>0.05。正常组与病变组前后径/横径及T3~T12曲度弧高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直背综合征多数是由于胚胎时期胸椎发育异常所致,常见于年轻人,女性多于男性,本征各种报道较少。事实上,在人群中尤其是在消瘦者胸廓畸形呈现直背者中并不少见,多数无症状。部分病人除有心悸、呼吸困难和胸痛外,体检时心脏杂音是恒定的临床表现,并往往是唯一的发现,杂音多在胸骨左缘2~3肋间,呈收缩期喷射性,1级~4级。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如用听诊器按压身体前倾和呼气时杂音增强,而坐起则杂音减弱,吸气则进一步减弱,少数病人可有收缩期震颤,出现舒张期杂音者极少见。部分病人在二尖瓣区或心尖区有收缩晚期克拉音和(或)和收缩期杂音。
X线检查是确定本病的重要方法。后前位胸片显示心脏横径增加,向两侧轻度增大心脏近似“二尖瓣”型,亦可呈薄饼状,降主动脉沿椎体前缘下降,比正常者更靠近中线。部分病例心脏无异常发现,心胸比例多正常或轻度增大。侧位胸片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可见胸椎上段正常后凸消失、变直,胸廓前后径变小,前后径/横径明显变小,胸椎曲度弧高变小(T3~T12),我们认为X线诊断该病的标准为:①当胸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0.33或胸椎曲度弧高(T3~T12)<0.5 cm,两者中有一项符合,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可以确诊为直背综合征;②当胸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0.37和胸椎曲度弧高(T3~T12)<1.0 cm,两者均符合,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也可以确诊为直背综合征;③当胸腔前后径与横径之比<0.37或胸椎曲度弧高(T3~T12)<1.0 cm,两者中只有一项符合,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可疑为直背综合征。
本综合征心脏无器质性病变,一般自然预后较好,不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问题。但临床或X线上均易与常见的房、室间隔缺损、特发性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狭窄、风湿性心脏病或主动脉瓣狭窄等器质性心脏病混淆,在诊断中应注意鉴别,加强认识,避免漏诊、误诊,否则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增加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其他系统疾病。直背综合征本身无需特殊,但必须将病情和预后告知患者。因改变体位后可使症状缓解。因此应嘱患者当出现症状时可采取立位吸气缓解症状,必要时及时就医。
【文献】
[1] 夏延琦.实用放射诊断学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534~535.
[2] 周永生.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5):397~398.
[3] 殷 慧.直背综合征的X线表现及误诊原因.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3):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