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老鹳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7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荣汉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摘 要: 目的: 观察长嘴老鹳草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 方法: 99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用长嘴老鹳草和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肠镜病变总有效率、病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长嘴老鹳草对UC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SASP。 关键词: 长嘴老鹳草;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因其病因和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到山区下乡时,发现当地农民用一种他们自称为“狼怕草”的野生草本植物治疗腹泻、痢疾等病症,遂采集一束,经兰州医学院药学系鉴定为长嘴老鹳草。近10年,用该药膏剂治疗UC患者67例,并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32例作为对照,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和一般资料

    按1993年太原全国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 选择病例。99例患者均具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均经大便常规及培养,纤维结肠镜或气钡灌肠检查确诊为UC患者。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21~63岁,平均43.2岁;病程最短25天,最长16年;发病部位直肠、乙状结肠15例,左半结肠32例,右半结肠8例,全结肠12例;纤维结肠镜确诊54例,气钡灌肠确诊13例。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8~64岁,平均45.2岁;病程最短36天,最长14年;发病部位直肠、乙状结肠8例,左半结肠15例,右半结肠3例,全结肠6例;纤维结肠镜确诊25例,气钡灌肠确诊7例。两组条件齐同,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将长嘴老鹳草制成含1g/mL生药的膏剂。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由上海信谊药厂生产,批号:921101。两组在中药汤剂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治疗组服用长嘴老鹳草膏,10mL,3次/d;对照组服用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1.0g,3次/d。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1周内复查结肠镜(以纤维结肠镜确诊的患者)或气钡灌肠检查(以气钡灌肠确诊的病人)。

    2 疗效判断标准

    按1992年在临汾召开的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症状分级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 〔2〕 判断疗效。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或气钡灌肠复查黏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镜检3次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或气钡灌肠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二级以上,大便常规镜检红细胞、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3个以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程度达一级以上,纤维结肠镜或气钡灌肠复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大便常规镜检红细胞、白细胞数每高倍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达不到好转标准的病例。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组67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21例,好转19例,无效9例,临床治愈率为26.9%,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32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9例,好转11例,无效7例,临床治愈率为15.6%,总有效率为78.1%。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3.2 前后肠黏膜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4例和25例治疗前后做了结肠镜检查,均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改变。治疗后治疗组以上病变消失14例,显效19例,好转12例,无效9例,消失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9%和83.3%;对照组消失3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8例,消失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2.0%和68.0%。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别(P>0.05)。

    3.3 治疗前后肠黏膜病理改变

    治疗前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形成糜烂、溃疡和隐窝脓肿;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治疗后治疗组54例中基本恢复正常22例,减轻17例,变化不明显15例,总有效率72.2%;对照组25例中基本恢复正常10例,减轻7例,变化不明显8例,总有效率68.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别(P>0.05)。

    4 讨论

    目前认为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变态反应、氧自由基损伤、感染及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属中医“腹痛”、“泄泻”、“痢疾”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湿邪。因外感湿热,侵犯肠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使湿热下注,肠络受损而发病。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发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因此治疗应化湿止泻,行气活血,抑制肠道运动,抗菌,抗敏和抗氧化等。老鹳草为牦牛儿苗科植物(Geranium carolini- anum L.)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苦、辛、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拘挛麻木、肠炎、痢疾等病症 〔3,4〕 。本品含鞣质(老鹳草素)、挥发油、有机酸、类黄酮等。药研究表明 〔5~7〕 ,该药具有止泻、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抑制免疫、镇痛等作用。可抑制十二指肠和小肠运动,促进盲肠逆蠕动。因此用其治疗UC,符合发病机理。本文用老鹳草膏治疗76例,效果明显。

   :

    〔1〕全国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陈治水,危北海,陈泽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 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3〕李冰岚,王健生,陈宗良,等.野老鹳草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1997,20(10):502-504.

    〔4〕陈庆全,张俊荣,黄耀权,等.实用临床草药[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176-177.

    〔5〕周海燕.老鹳草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6,11(4):164-166.

    〔6〕杜晓鸣.老鹳草素及其抗氧化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2):57-62.

    〔7〕相应征,雷汉民,姜孝文,等.老鹳草鞣质类化合物的抗炎、免疫和镇痛作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8,19(3):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