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舌象的观察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昂 时间:2010-07-13
摘 要: 为探讨舌诊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价值,选取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一妇科常见病,观察舌象及舌下络脉对该病诊断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舌下络脉、舌象与本病证型的内在联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丰富和中医舌诊理论。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象;证型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重要环节,历代医者在诊治疾病方面均很重视望舌。然观诸妇科书籍与临床报道,对妇科病舌象方面之记载却较粗略。为了探讨舌诊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价值,笔者选取了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一妇科常见病,观察舌象对该病的指导意义。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是由肾气衰退、冲任亏虚、天癸欲竭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本病以肾虚为本,而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心、肝、脾等全身各个脏腑。舌象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为了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舌象的特点,笔者于2004年3月1日~2004年8月1日对5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作了有关证型与舌象的观察分析。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以54例年龄在45~55岁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 ,并排除精神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方面的疾病。观察组来源 于福建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妇科门诊患者;19 例对照组来源于该院体检中心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

    1.2 分型标准

    普通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妇》 〔2〕 ,将该病患者分为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两虚型(由于单纯肾阳虚较为少见,且大多兼有肾阴虚的证候特点,故将其归入肾阴阳两虚型一并分析)。

   1.3 观察和分析方法

    舌质舌苔观察:嘱患者坐位将舌伸出,由两名中医师分别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舌质舌苔。按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 〔3〕 分类,根据观察结果,舌质分为淡白、淡红、红、紫四种,舌苔分为薄白、薄黄、白厚、黄厚四种。

    舌下络脉观察:嘱患者端坐,向光,轻翘舌抵上腭,显露舌下络脉,观察标准参照吴氏分法记录结果 〔4〕 :以舌尖至舌下肉阜长度为5/5,舌脉外径以毫米,同时观察粗张程度,有无迂曲、囊泡,色泽,有无细络瘀血。正常:舌脉长度<3/5,外径<3mm,色淡紫,细络瘀血(+-);I度:长度≥3/5,外径≥3mm,色紫,细络瘀血(+);Ⅱ度:长度≥4/5,外径≥4mm,色青紫,细络瘀血(++);Ⅲ度:长度近舌尖,外径≥5mm,有迂回或囊泡,色青黑,细络瘀血(+++)。两中医师结果一致则记入相应表格,不一致则重新观察,意见一致后记入表格。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上述观察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2 观察结果

    2.1 不同证型分布情况

    5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辨证属肾阴虚型42例,占84%,肾阴阳两虚型12例,占16%。

   2.2 不同证型舌质分布情况

    对照组舌质以淡红舌为主,与肾阴虚组、肾阴阳两虚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肾阴虚组舌质以红舌为主,与肾阴阳两虚组、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肾阴阳两虚组中各种舌质均有出现,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不同证型舌质观察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1

  2.3 不同证型舌苔分布情况

    对照组舌苔以薄白苔为主,与肾阴虚组、肾阴阳两虚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肾阴虚 组舌苔以黄厚苔为主,与肾阴阳两虚组、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肾阴阳两虚组舌苔以薄白苔为主,与其余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表2  不同证型舌苔观察比较表3  不同证型舌下络脉观察比较


  3 分析

    (1)从证型上看,肾阴虚型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最常见证型。但从舌象上看,多有虚实夹杂等情况存在。可见,本病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笔者认为除涉及多个脏腑外,同时也受社会、家庭及个人心理等多因素影响,提示我们,外邪(湿热、痰浊等)入侵对本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从证型与舌象相关分析,肾阴虚型舌质以红舌为最多见,与中医舌诊理论红绛舌主阴虚火旺相符,这与此期妇女历经经、孕、产、乳而数脱于血,原本阴血不足,年届更年,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之阴液更加不足,使机体更处于阴血不足而阳气偏亢的病理状态有关。紫舌与肾阴亏虚,阴津匮乏,虚热内生,血受热灼,血行涩滞而致血瘀的病机相符。本型淡红舌占3例,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关。而肾阴阳两虚型患者各种舌质都有表现,可能与因阴虚及阳、阳虚及阴都会引起舌象相应变化有关,更体现舌诊的灵敏性,但也有因例数偏少影响观察结果的可能。结合舌苔分析,肾阴虚型舌苔表现首先以黄厚苔为最常见,其次为白厚苔,而苔少、剥苔仅8例,提示本型病机复杂,虽以肾阴虚为本,但不能忽视湿热、痰湿、痰浊对本病的影响。可见本病以虚为本,虚中夹实。笔者分析这除了与此期妇女脏腑功能衰退、肝脾不调、脾运失职、湿热湿浊内生外,亦与福州地区气候湿热,饮食特点偏于甜腻及个体体质差异相关。而肾阴阳两虚型患者以薄白苔为最常见,说明痰、湿、热等邪对本型的影响相对较小。对照组中,舌象以淡红舌薄白苔为最常见,反映气血和调、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但观察发现淡红舌薄白苔并非正常人唯一舌象,这提示健康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亚健康状态,对于我们研究异常舌象与亚健康 状态的相关性很有意义。

    (3)结合舌下络脉分析,对照组中,正常舌脉占绝大多数,反映体内气血运行正常。肾阴虚与肾阴阳两虚型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舌脉表现,说明两型在病理上存在密切联系。由于肾气渐衰,失去对人体各脏腑、经络、组织气血的充养,气血也因肾气渐衰而功能日趋紊乱,血滞成瘀,瘀血由此生成。这提示我们应注意血瘀这一病理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但笔者发现淡红舌薄白苔也可见到异常的舌下络脉。紫暗舌也可见到正常的舌下络脉,这提示我们应重视舌面正常而舌下静脉粗张这类血瘀证患者,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舌象尤其是瘀血舌象和异常舌脉形成的机理,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的特殊。

    综上,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舌象特征分布情况与证型基本符合,更加说明了中医舌诊理论的可靠性。但是在每一证型中都有不同比例的非典型舌象表现,这也说明了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并且从证型与舌象的相关性分析来看,本病虽以肾虚为本,但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对本病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在舌苔和舌下络脉表现上尤为突出,同时舌下络脉、舌象与本病证型的内在联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丰富和中医舌诊理论。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18-21.

    〔2〕马宝璋.中医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04-106.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8-44.

    〔4〕吴忠早.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法的疗效与舌下络脉变化的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9,15(5):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