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治疗的心理机制研究
关键词: 气功;心理机制;研究;结合
气功治疗作为中医理论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身健体和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临床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对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的应用中也有许多专家和心理医生引入了气功疗法,将气功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共同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气功治疗不仅可以从传统的中医理论中获得理论依据,而且它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其治疗机制可以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解释。
1 气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借助脑电图观察练功者的大脑活动状态。通过脑电图观察,提示练功对大脑具有积极的效应作用。随着科学的,后来又采用了频谱功能分析等新技术,对气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练功时脑电图出现了许多特征性改变,例如α波中心部位由枕叶转向额叶,节律增强,大脑两半球不对称的活动趋向对称,脑细胞生理活动出现同步化和有序化的定向变化等 〔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练功时强调练意调息,可以使个体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思绪淡化、心念归一,达到入静的效果。在此状态下大脑各层次的功能能够发挥更大的生理作用,提高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和修复能力,这与心理治疗中运用放松训练治疗失眠和睡眠障碍的机制是相同的。
2 气功的认知和领悟作用
许多心身疾病都与不良心理认知及情绪有关。气功理论不仅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而且还与古代的和儒、道、佛等宗教思想及武术文化相 联系,从而改变练功者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调节其心身活动。
2.1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养生和练功过程中都追求“天人相应”的整体效应,强调“顺应四时”、“起居有节”、“不妄作劳”。认为个体应当情绪平衡、心情愉快,避免情志的剧烈变化,否则就会因七情侵扰而致病。所以在练功过程中病人必须认识和领悟到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对健康的消极影响,积极主动地改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以达到心、息、身的和谐统一,减少疾病的发生。
2.2 阴阳平衡,遵循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气功医疗保健和治病主要是根据阴阳运动的规律,调节阴阳,以达到平衡阴阳、保持健康的目的。气功的练习有其自身的规律,练功的人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循序渐进,不能太过强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破坏平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气功的这种理论,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它对练功者克服随意、偏激和急躁的心理,正确地认识疾病与环境的关系十分有益。
2.3 修身养性,陶冶情志
气功练习不仅要保持平和乐观的情绪状态,而且像武术一样十分强调修心养性、陶冶情志。同时,气功治疗效果迟缓,它要求练功人员必须耐心练习,持之以恒,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又要有坚毅的品质,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所以气功可以改变练功人员的认知结构,提高其自我修养并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 气功与行为调节
气功治疗的很多效果与练功者在练习过程中的行为改变有关,其机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行为疗法相同。
3.1 放松与入静
气功在训练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松”、“静”原则,讲究全身肌肉、精神意念的放松,并要求排除杂念,精神内守,意念趋于清静,肌肉和精神最大限度地放松,达到入静状态。在此状态下肌肉和大脑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使患者原有的恐惧、焦虑、烦躁和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许多心身疾病也因此获得康复或减轻。虽然心理治疗中放松疗法的具体方法与气功训练不尽相同,但两者都十分强调肌肉的放松、呼吸的平缓和情绪的平静,其作用和机理是完全相同的。
3.2 条件反射
环境刺激不仅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及其内脏活动,而且反复出现的某种刺激和行为,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应对方式产生影响,形成条件反射。气功作为一种自我调心、调息和调身的锻炼方法,必须长期坚持,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心身放松,呼吸、心率平缓,个体的情绪和器官内环境相对被优化,对肌体是一种良性刺激。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个体便会逐渐在练功行为与器官功能之间建立特定的条件反射,每当练功状态出现时,便会引起相应的心身状态,从而逐步克服和矫治原有的不良心理及行为模式,与其有关的心身疾病也会随之康复或减轻。 3.3 模仿学习
气功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十分强调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所以练习气功一般必须服从“师傅”的指导,否则可能出现偏差,走火入魔。“师傅”的言传身教对徒弟的练功发挥着积极的榜样作用,引导练习者出现各种练功反应。另外,许多练功人员同处一室或集体训练,在练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和交流也起到了相互模仿和影响作用。
4 气功与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它对个性敏感、易受暗示的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常用于癔症及其他神经症、疼痛、瘙痒、哮喘、心动过速、过度换气综合征、阳痿、遗尿、口吃、厌食等心身障碍或行为习惯问题的治疗。气功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暗示现象。
4.1 语言暗示
这是气功最多的暗示形式,一般包括口头、书面、躯体语言暗示和自我暗示。语言暗示主要以宣讲、解释、报告等形式进行。进行口头暗示时,常伴有表情、动作等躯体语言和书面的说明及宣传材料。练功者通过意念进行的自我调节也属于自我进行的语言暗示。
4.2 场景暗示
气功学习时多为集体进行,特别是气功师做“带功”报告时,众多的练功者聚集一起,共同接受气功师的指导,这时的集体暗示更加明显。首先在报告前,组织者通常会对气功师大肆介绍、宣传,使人们对其身份、功力甚至“特异功能”深信不疑;其次气功师做报告时,也会介绍自己在做报告时将“发放外气”,并描述练功者接收“外气”时的种种“反应”,如热、麻、抖、欢跳、喊叫或病症减轻、痊愈等,这样听报告的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即将出现某种情形”的暗示;接着少数特别敏感的练功者可能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因受到气功师的暗示、引导出现某些异常的哭、笑、手舞足蹈等怪异行为,这些怪异反应,又会对周围的其他练功者形成更加强烈的暗示效果 〔2〕 ;最后练功者相互影响,形成巨大的“暗示场”,使原本不相信气功疗效的人亦出现“练功反应”,最终获得“轰动性效果”。
4.3 练功反应暗示
练功深入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真气的活动和经络的开启,神经系统和肌体的调节作用加强,许多练功者都会出现发热、发胀、发麻、发痒等触动现象,这些反应会使练功者产生“得气”或“得到功效”的暗示,增强他们的信心,促进其更加勤奋地练习。
4.4 物品暗示
有些气功师向练功人员发售一些所谓的“信息物品”,如信息茶、信息书、信息磁带和光盘以及治疗仪等,使练功者相信这些物品已经承载了气功师发放的“外气”或信息,增强了暗示效果,出现练功反应。
4.5 行为暗示
除以上方法外,气功师在治疗时还用现场示范、表演、触摸、拍打或催眠等行为方式进行暗示,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 气功的支持作用
所有心理治疗都会给予患者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精神支持 〔3〕 。气功和心理治疗一样,在练功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支持内容。很多寻求气功治疗的人,都是患有慢性疾病或绝症的患者,经过常规的医疗手段治疗效果不佳或已经丧失了治愈希望的人,他们因长期的病痛折磨情绪悲观、意志消沉甚至已经完全绝望,寻求气功治疗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对待这样的患者,气功师必须采取安慰、劝解、介绍和鼓励的方法表示对他们的关心和同情,使他们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另外,练功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大、小、轻、重、凉、热、光、电、麻、痒、跳、动等奇异的触动现象,练功人员会因此受到鼓励,坚持治疗。
6 气功的自我调节作用和人体潜能的挖掘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功能和器官活动。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能够导致生理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相反,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心身的协调一致,从而改变机体的病理状态,消除疾病,增进健康。气功是一种自我调节心身平衡以达到保健防病目的的锻炼方法。气功练习者必须通过的方法不断调节意念、呼吸和躯体活动,逐步达到协调、稳定而健康的心身状态,收到治疗效果。这与患者被动地接受药物、手术、针灸、按摩和放射等治疗不同,它完全是患者通过学习进行主动锻炼的一种治疗方式,指导老师既不能将自己的意念强加给患者,也不能控制和代替患者。所以指导老师只能通过指导和答疑的方式,引导患者发挥潜能,战胜疾病。据研究,经过一定时间的气功锻炼,练功人员的大脑功能、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和器官活动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4〕 ,使人体的潜能得到极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恢复健康,适应社会,这与心的人本主义疗法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患者潜能的理论是一致的。
7 气功与社会适应
治疗的病人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特殊环境中,患者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接受气功治疗时许多患者共同练功,在练功过程中互相交流和学习,满足了其社会交往需求,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这对疾病的治疗是有利的。另外,气功练习还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形成平和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个性及健全完善的人格,这对患者的社会交往与适应具有积极的意义。
:
〔1〕赵宝峰,田宏计,张天戈.气功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
〔2〕吴任钢.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行为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74-576.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9.
〔4〕谢焕章.气功的科学基础[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6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