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疟疾后遗偏瘫1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邱连利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疟疾

    摘 要: 针刺疟疾后遗偏瘫18例,为临床提供。针刺百会、风池、大椎、肩 骨 禺 、曲池、合谷、内关、肾俞、环跳、足三里、解溪、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透太溪,均为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再结合功能锻炼,最短2个疗程,最长9个疗程,治愈14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表明针刺对该病疗效确定。

    关键词: 疟疾;偏瘫;针刺疗法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 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表现不一。然而,直到 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约200万人。疟疾在马达加斯加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而且一年四季流行,由于缺医少药治疗不及时,脑型疟疾往往留有后遗症(偏瘫、截瘫、斜视、失语、失明、小脑共济失调、舞蹈病状运动等)。笔者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工作期间(2000年11月~2002年10月),用针灸治疗疟疾后遗偏瘫1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4例,女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7岁。病程最长的1年,最短的为20天,所有患者均为脑型疟疾后遗症。发病初期均出现发热、畏寒、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继之嗜睡、谵妄、昏迷等症状。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镜检,均查出有疟原虫。经抗疟治疗后,病人清醒,逐渐恢复,但留有一侧偏瘫,感觉迟钝。血液涂片(薄片或厚片)染色复查,无疟原虫,转用针灸治疗。

   2 治疗方法

    常规给予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营养神经。针刺治疗,处方:百会、风池、大椎、肩 骨 禺 、曲池、合谷、内关、肾俞、环跳、足三里、解溪、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透太溪,均为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并要求其家属每天帮助患者做肢体功能锻炼,以防止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和褥疮的发生。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能独立行走;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4 结果

    本组病历疗程最短为2个疗程,最长为9个疗程。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5 典型病例

    艾力克斯,男,15岁,于2002年3月11日来医疗队急诊。其家长代诉,10日下午患者自感全身不适、高热、寒战,随服用安乃近0.5g、奎宁片0.4g。就诊当日清晨患儿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嗜睡、昏迷,急来我医疗队诊治。血片检查:疟原虫满视野。查血常规:白细胞6×10 9 /L,中性60%,淋巴34%,单核5%。经抗疟两天后苏醒,但全身瘫痪,10天后左侧肢体运动逐渐恢复,20天后,患者右侧肢体仍无知觉,肌力为零。血片检查:未见疟原虫。改用针灸治疗,处方:百会、风池、大椎、肩 骨 禺 、曲池、合谷、内关、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委中、解溪、承山、昆仑透太溪,均为补法。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每次各2片,每日3次,并嘱其家属每天帮助患儿做肢体功能锻炼。1个疗程后,右侧肢体腕、踝关节以上已有知觉,肢体肌力为Ⅰ级;2个疗程后,右侧肢体肌力为Ⅲ级,知觉完全恢复,已能扶墙站立;3个疗程后,肌力为Ⅳ级,已能行走。嘱其回家后加强功能锻炼,并每周来针灸治疗1次以巩固疗效。3周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如常。

    6 体会

    脑型疟疾属凶险疟疾。由于昏迷时间长短不同,脑组织损伤程度亦不同,临床可见偏瘫、截瘫、斜视、失语、失明、小脑共济失调等,多数经治疗后与其他症状一并消失,少数残留而成为后遗症。而针刺治疗调动了体内免疫反应力,能促进神经系统病变的恢复。中医认为针灸具有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调整阴阳的作用,使患侧肢体功能逐渐恢复。阳主动,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故以百会、风池、大椎、肩 骨 禺 、曲池、合谷、内关、肾俞、足三里、解溪为主穴,温肾壮阳,通经活血,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太溪透昆仑,通经活络,疏利关节。此外,护理配合得好坏对病情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应尽早给予肢体功能锻炼(先被动,后主动)。及早坐位训练,对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早期、及时的心理护理,能激发患者的治疗信心。如再能做到均衡的饮食调养,辨证地选用补益气血、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的膳食,则疗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