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铅扶正方对慢性铅中毒大鼠血锌原卟啉的影响
【摘要】 观察驱铅扶正方对慢性铅中毒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锌原卟啉(ZPP)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经口灌胃染毒法,造模8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依地酸二钠钙组(西药组)、驱铅扶正方组(中药组)。用药20 d后处死动物,检测ZPP含量,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中药组和西药组后与治疗前比较ZPP含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0.01);治疗后中药组与西药组ZP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05)。结论 驱铅扶正方能显著降低慢性铅中毒大鼠血中ZPP含量,其作用与依地酸二钠钙相当,但其改善肾小管形态的作用优于依地酸二钠钙。
【关键词】 驱铅扶正方 慢性铅中毒 实验研究
铅是常见的毒物和环境污染物,随着工业,铅中毒已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铅元素被吸收后,经血液至肝、脾、肺、肾、脑、骨髓等处,90 %以上的铅沉积在骨髓内。体内的铅,主要由肾和消化道排出。铅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害作用,尤以神经、造血、肝、肾及血管等方面的病变多见。特别是儿童处于发育阶段,机体对铅毒易感性较高,中毒机率较大,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智能和身心健康等。目前临床上治疗铅中毒常用的依地酸二钠钙,虽排铅作用较强,但需长期静脉注射或肌注给药,在驱铅的同时又会造成体内一些必需金属元素与铅一起排出,并对肾脏有损害作用[1]。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驱铅扶正方与依地酸二钠钙对慢性铅中毒模型大鼠血锌原卟啉及肾脏形态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1.5月龄合格SD品系大鼠48只,雌雄各半,质量100~130 g,活动能力相近,由西安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质量合格证号:医动字第08-005号。
1.2实验用药
驱铅扶正方组成:白术12 g、茯苓12 g、鸡内金12 g、土茯苓6 g、丹参9 g、龙骨15 g、牡蛎15 g、制首乌9 g、枸杞子9 g、生甘草6 g(成人1日剂量)。将上述药物煎煮(龙骨、牡蛎先煎30 min)浓缩成每毫升含生药2.1 g的汤剂。7 %依地酸二钠钙(EDTA),分析纯,成都化学试剂厂生产。
1.3主要试剂及仪器
醋酸铅(PbAc),购于天津市登峰化学试剂厂。ZPP血液荧光测定仪,由西安市竹林有限公司生产。AB104-N型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生产。
2实验方法
2.1染毒方法
采用大鼠经口灌胃染毒。配制2 %的醋酸铅溶液,每日1次,灌胃前空腹,灌胃后2 h内禁饮,连续8周,灌胃剂量为0.01 mL/g。每周称1次质量,根据新称的质量调整灌胃量。在整个染毒过程中,动物室节律采光,室温18~22 ℃,湿度45 %~65 %。实验操作在每天上午8:30至10:00完成。
2.2实验分组
随机分出12只大鼠设为空白组,采用蒸馏水灌胃。其余大鼠采用经口灌胃的方法染毒。染毒结束后,血锌原卟啉(ZPP)含量达到(17.33±5.38)μg/g的大鼠认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按质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依地酸二钠钙组(简称西药组)、驱铅扶正方组(简称中药组)。
2.3治疗给药
分组后第2 d开始给药,空白组、模型组分别灌胃蒸馏水每只1 mL,每日1次;西药组给予依地酸二钠钙加普鲁卡因肌肉注射,50 mg/(kg·d),连续注射4 d为1个疗程,休息4 d后进行下1个疗程,连续注射3个疗程[2];中药组每日给予驱铅扶正方药液每只0.01 mL/(g·d),共治疗20 d。
2.4观测指标
观察造模至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质量变化、毛色、饮食、活动等情况,测定血ZPP含量,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
2.5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2.5.1 ZPP测定
用一次性吸管取血1滴,放入ZPP血液荧光测定仪并轻轻搅拌30 s,使其充分氧化再检测ZPP含量。
2.5.2肾脏病理切片
以摘眼球放血法对各组动物处死后,立即取出肾脏,除去包膜,置于10 %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24 h后,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
2.6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
3结果
本实验整个造模及灌胃过程顺利,各组大鼠均正常存活,可满足实验要求。
3.1动物一般状况
在整个过程中,空白组大鼠在实验期间精神状态、行为活动、摄食等未见任何明显的异常表现。而染毒各组大鼠于染毒第2周后,出现程度不等的背毛蓬松、缺少光泽、毛色偏黄、食欲减退、活动减少、过度兴奋现象,部分动物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浑身污秽。
各组大鼠染毒前质量无明显差异,平均质量为(118.17±6.22)g,染毒开始后第2周起染毒各组大鼠质量与空白组相比开始下降,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质量变化见表1。表1治疗后各组大鼠质量变化 由表1可见,模型组、西药组质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质量显著高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1);模型组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这与报道相符,说明醋酸铅对染毒大鼠的质量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驱铅扶正方在缓解醋酸铅抑制大鼠质量增长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依地酸二钠钙。
3.2 ZPP的测定结果
见表2。
表2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全血中ZPP含量比较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1
由表2可见,治疗前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ZPP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治疗后西药组、中药组ZPP含量虽下降,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后西药组、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而西药组与中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果表明依地酸二钠钙与驱铅扶正方均可明显降低血ZPP含量,且作用相似,然而西药组、中药组与空白组相比ZPP含量还是明显高于正常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治疗时间不足,血液中的铅未能完全排出。模型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ZPP含量明显降低,但仍明显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说明染毒大鼠在停止染毒后自体可通过代谢排出大量的铅,从而出现ZPP含量的下降,但是降幅不如两个治疗组明显。
3.3肾脏病理切片
光镜下观察发现,空白组肾小球和肾小管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浑浊肿胀,管腔狭窄,上皮细胞严重颗粒样变,管腔内可见大量絮状蛋白沉淀,肾小球有明显的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大量空泡样改变;西药组肾小球仍有少量充血,且肾小球形态发生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以颗粒样变为主,未发现空泡样改变,管腔内可见少量絮状蛋白沉淀;中药组肾小球充血不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轻度颗粒样变,管腔内无絮状物,无空泡样改变。
4讨论
铅进入人体后干扰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的卟啉代谢,抑制铁络合酶活性,使得红细胞中的原卟啉不能与铁络合形成血红素,导致蓄积的原卟啉与红细胞中锌离子合成ZPP,从而引起血液中ZPP含量的升高,而ZPP检测方法简便易行且费用低廉,故临床常用ZPP反映血液中铅的含量。
驱铅扶正方降低血中ZPP含量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方中白术、丹参等可以通过利尿作用加速血液中铅的代谢,减少组织、器官对铅的吸收与积累。龙骨、牡蛎等药物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可以补充铅中毒时造成的微量元素丢失,提高血液中微量元素的水平,竞争性地和红细胞的靶点相结合,减少铅与红细胞以及某些活性蛋白酶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进入血液中的铅,达到降低血液中铅的目的。由于人体内90 %~ 95 %的铅储存在骨内,依地酸二钠钙等西药治疗铅中毒时通过络合体内组织中的铅而达到驱铅目的,但这类药物都为广谱络合剂,在排铅的同时也络合了大量的微量元素,而微量元素与铅中毒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其他微量元素含量较低的情况下,血液中的铅又会不断重新与骨骼结合,所以导致排铅效果不佳。白术、茯苓、鸡内金等可以健脾和胃,改善胃肠功能,加速铅在胃肠道的排空,减少人体对铅的吸收,从而间接地减少了进入血液循环中的铅。所以说驱铅扶正方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铅的入血进行阻断,对结合铅进行有效地置换,从而达到降低血铅的目的,减轻铅浓度过高造成的毒性作用。
综上所述,驱铅扶正方与依地酸二钠钙均可明显降低ZPP含量,且疗效差异无统计意义,说明本方与依地酸二钠钙同样具有明显的驱铅效果,但驱铅扶正方在改善动物肾脏铅毒性损害方面与依地酸二钠钙相比有明显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献】
[1]翁冲荣.铅中毒治疗的新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1999,3(3):15-17.
[2]黄雪梅,张宏伟,战立功,等.参芪散II号治疗儿童铅吸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9):55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