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伤寒论》养阴保津
【摘要】 为了对《伤寒论》养阴保津治法有全面的认识,探讨了《伤寒论》中各种养阴法。
【关键词】 伤寒论 养阴法 保津
纵观《伤寒论》,大法偏于治疗表寒,药重辛温,故有“伤寒法在救阳”之说。但是散见全书的养阴保津治法,亦不可忽视,它是仲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伤寒论》中养阴保津法则归纳如下。
1 固阳存阴法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证阳气受损,阴液亦不足,然治法上唯取扶阳解表,而不滋其阴液,其理何在?因其阴液损伤缘于汗泄不止,汗泄不止缘于阳虚不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治法上重在扶阳固表,敛汗救阴。故陈修园注:“方中取附子固少阴之阳,固阳即所以止汗,止汗即所以救阴,其理微矣。”[1]
2 解表保津法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桂枝汤中桂枝辛温通阳,辛以散之,温可通阳,以驱外邪,芍药酸寒,酸敛营阴,两药相伍,共成宣通卫阳、祛散外邪、内敛营阴之剂;再有姜枣相助,甘草调和,共成解表发汗、调和营卫、解表敛阴之剂。全方滋阴不敛邪,祛邪不伤阴。
3 辛寒保阴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邪入里,化热伤津,热邪充斥的证治,势必伤阴。“伤寒脉滑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脉滑是里有热的脉象,里有热而外见四肢厥逆,是热盛于里阳郁不达所致。前者因表邪入里,化热伤津,热邪充斥,故出现“四大症”:大烦,大渴,大汗,脉洪大;后者热邪内伏,热深厥深,即热厥证。二者热邪虽内外有别,而热盛化燥,劫灼津液则是一致的,所以用白虎汤重剂清热除蒸,保存津液。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用于清热,用知母者取凉润滋阴之性,佐石膏以退热,更防阳明热久耗伤真阴,重用白虎加人参,均在于保存津液以救阴,因为大汗、大渴、脉洪大之证为热邪充斥,势必伤阴津,恐白虎汤清热可以,救阴不足,故加入人参以益气救阴。
4 泻下救阴法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大承气汤主之。”伤寒邪热入里,病转阳明,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热,大便必硬,此乃阳明化热成实,病在胃肠,热邪内聚胃肠,阻滞气机,致里热实证。故采取大承气汤泻下救阴之法,以泻阳救阴。尤在泾注:“发热汗多者,热甚于内,而津迫于外也。不下则热不除,不除则汗不止,而阴乃亡矣,故宜急下。”[2]泻下救阴,重在“泻”字。阳明腑实,燥热内结,灼铄阴津。此时人体安危系于阴液存亡之间,存得一分阴液,就有一分生机。
5 泄火滋阴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得相交,故心中烦,不得卧。本方以黄连、黄芩泄心火以除烦,阿胶、鸡子黄滋心肾之阴,芍药伍芩连酸苦泄心。诸药清热除烦,滋阴降火,达到上清心火、下滋肾水的目的。黄连阿胶汤清热滋阴并行,确为心肾之良方。尤在泾注:“故用黄连、黄芩之苦,合阿胶、芍药、鸡子黄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阴气,而除邪热。”[2]成无己注:“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3]
6 润燥养阴法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此为胃强脾弱的脾约证,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此时治法亦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因而方中用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降泄通便之力,蜂蜜能润燥滑肠,共为佐使药。诸药合而为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
7 利水育阴法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属阴虚有热,水气不利之证,主要是阳明移热于膀胱的证治。脉浮、渴欲饮水是阳明里热外达,热盛伤津则渴欲饮水,热郁下焦则小便不利。本条病机既有热盛伤津之阴虚,又有湿热郁阻下焦之小便不利。水气停蓄,气不化则已伤之阴愈亏,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既蓄之水愈蓄。所以用猪苓汤渗湿利水又滋阴清热。猪苓汤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阴润燥。五味配伍,利水不伤阴,滋阴不敛邪。
8 通阳补阴法
对《伤寒论》通阳补阴,陈瑞春说道:“论中通阳补阴即是复脉法,见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用炙甘草汤主治。临床上结代脉并见,则多属于阴血大虚、真气不续的现象。而结代脉又与心动悸同时并见,是为气血虚弱、阴阳不足之证,故应通阳补阴,以炙甘草汤滋补阴血、通阳补气而复脉。本方养阴复脉,贵在滋阴补血之中寓有宣通阳气。但认真深究,从炙甘草汤的功用主治来推论,实际是论中唯一的补阴大法,后世温病学家以本方化裁的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方等,使之发挥其救阴之所长,既取法于伤寒而又高于伤寒。”[4]
9 酸甘化阴法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芍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中酸甘化阴的代表方是芍药甘草汤,此方是柔肝复阴之首方。“脚挛急”乃阴虚不能滋养筋脉之象,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敛阴、滋养筋脉。本方长于滋阴养血、和营止痛。陈蔚认为:“芍药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参之气味,所以大补阴血,血得补则筋有所养而舒,安有拘挛之患哉。”[5]
此外,《伤寒论》中少阴咽痛的半夏散(汤)、治疗肺肾阴虚的猪肤汤、治疗霍乱阳亡阴竭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亦属于养津救阴法的范畴。
综观全篇,《伤寒论》治疗外感热病重视运用养阴法,为后世医家之典范。其治疗疾病,既重视补阳,又不忘养阴,为后世医家临床施治提供了良好借鉴。
【】
[1]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9:385.
[2]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78:100,142.
[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59.
[4]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98.
[5]陈修园.长沙方歌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