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志新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益肾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慢性肾衰(CRF)的疗效。方法 选择CRF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6例和西药组64例,基于肾衰常规干预措施之上,中西医结合组予益肾胶囊+贝那普利治疗,西药组单纯应用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1年。以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BUN)肾功三项为评定指标,Kaplan|meier过程评定肾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Scr均升高,以西药组升高幅度较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1年肾脏生存率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分别是60.6 %和39.1 %(χ2=5.475,df=1,P=0.019)。结论 益肾胶囊联合贝那普利延缓CRF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  肾功能衰竭;益肾胶囊;贝那普利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肾内科常见多发病,目前尚无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许多患者最终为尿毒症,需要肾移植和替代治疗。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医疗费用的昂贵,肾移植和替代疗法难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探索一种有效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方案是医学界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采用中药益肾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治疗本病6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用平行、随机数字表法将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我院就诊的肾衰患者130例分为中西医结合组66例和西药组64例。中西医结合组男34例,女32例;年龄25.3~71.1岁,平均(55.32±14.56)岁。西药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18.65~74.36岁,平均(56.54±15.0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原发或继发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肾、多囊肾等),符合1992年安徽太平《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制订标准[1]。纳入对象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和肾功能衰竭期。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尿毒症期、可逆性肾功能不全、妊娠期、饮食治疗依从性差者。

    1.3治疗方法

    控制原发病症和对症处理,包括少而精低蛋白饮食、维持血压和血糖的相对稳定、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西药组:贝那普利片治疗,首次5 mg顿服,每2周调整给药量,最大量不超过20 mg/d。

    中西医结合组:贝那普利片+益肾胶囊治疗,贝那普利片用法用量同西药组。益肾胶囊主要成分:绞股蓝、葛根、黄芪、丹参、大黄、茯苓、泽泻等,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胶囊制备工艺,由我院制剂室生产,每粒0.25 g,相当于生药2.5 g,每次8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月。

    1.4观察项目

    ①分别于疗前和疗后测定肾功三项: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素氮含量(BUN)。②记录开始透析治疗时间。

    1.5  自拟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Scr下降≥20 %。有效:症状、体征有所减轻,Scr保持稳定或下降值<20 %。无效:症状、体征加重,Scr升高≥20 %。

    1.6  统计处理

    数据输入SPSS13.0 for window。计量资料以±s表示,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比较采用卡方分析。Kaplan|meier过程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

    2结果

    2.1疗前疗后肾功能变化

    治疗后两组均表现为Scr升高,以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05)。Ccr下降和BUN升高不论自身前后对照还是组间对照差异均无统计意义,见表1。表1两组肾功能变化比较    注: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2.2肾生存评价

    以患者透析时作为截尾数据(肾脏死亡),1年肾脏生存率中西医结合组60.6 %,西药组为39.1 %,Log|Rank检验 χ2=5.475,df=1,P=0.019,差异有统计意义,见图1。

    2.3疗效比较

    显效、有效、无效中西医结合组分别是22.7 %、65.2 %和12.1 %,西药组分别是10.9 %、60.98 %和28.1 %,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921,df=2,P=0.031,见表2。图1两组肾生存函数曲线比较表2两组疗效比较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多由脾肾气虚、痰、湿、瘀、浊邪互结所致,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益肾胶囊方中黄芪健脾益气,葛根升清阳,《神农本草》谓其能解诸毒,大黄通腑泄浊,丹参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化湿。诸药相伍攻补兼施,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共奏益肾健脾、升清降浊之功。药理研究认为:葛根中有效成分异黄酮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绞股蓝含多种人参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大黄具有降低尿素氮、抗凝降脂、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2]。丹参具有阻滞α和Μ受体、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抑制免疫复合物反应及血栓素合成、拮抗微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减轻或消除肾血管床的淤塞、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壁及肾小球基底膜,促进肾脏的排钠利尿功能[3]。

    ACEI是目前西医公认改善肾功能的有效药物,第三代ACEI贝那普利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优于其他同类产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酚固酮系统,抑制系膜细胞增生、保持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等达到延缓肾衰进程的效果。

    本组结果显示:纳入的130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或肾功衰竭患者,治疗后两组Scr和BUN升高,Ccr下降,表明不论单一西药治疗还是中西医联合治疗,均不可逆转肾功能。我们推测:如果纳入对象为肾衰早期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能会使肾功能得到逆转。有研究显示:肾衰Ⅰ期患者的疗效最佳,Ⅳ期患者被认为是不可逆转[4],这也提示肾衰早期诊治的重要性。虽然联合方案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肾衰进程,但中西医结合组Scr和BUN升高幅度低于西药组(P<0.05),说明联合方案延缓肾功能衰竭优于西药治疗。1年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肾脏生存率分别是60.6 %和39.1 %(P<0.05),这也是联合方案优于单纯西药方案的又一佐证。

    总之,联合方案能改善患者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肾衰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防止肾衰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慢性肾衰诊断标准及分期[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2]陆保年.大黄治疗慢性肾衰机理[J].四川中医,1992,10(10):23-24.

[3]刘润侠,李百文,吴喜利.益肾降脂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714-715.

[4]张勉之,沈伟梁,张大宁.肾衰排毒散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66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5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