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合汤治疗胃脘痛155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德林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五合汤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5例胃脘痛患者以五合汤为主加减进行治疗。结果 近期临床治愈66例,显效52例,好转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 %。结论 五合汤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五合汤 胃脘痛 疗效观察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本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几十年来在临床上运用五合汤加减治疗胃脘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5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85例,女7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6岁;病程最长22年,最短3 d;胃痉挛55例,急性胃炎16例,慢性胃炎47例,十二指肠炎10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神经官能症12例。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主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次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嗳气吐腐、脘腹胀满、大便不调等胃肠道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常出现呕血、便血等出血症状。

    实验室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常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出血点或溃疡。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见胃黏膜有龛影;胃蠕动与排空异常;或有胃窦部激惹征,十二指肠变形或有龛影。

    上述凡具备主症,次症和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为胃脘痛。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丹参、百合各30 g,乌药、高良姜、香附、五灵脂、蒲黄、白芍各10 g,沉香、砂仁、甘草各6 g。

    加减:吞酸欲呕、吞酸甚者去高良姜,加煅瓦楞子、海螵蛸各30 g,左金丸6 g;痛剧者加白芍30~60 g、延胡索10 g(飞为末冲服)、川楝子6 g;纳差者加神曲10 g、鸡内金10 g;胃阴虚者加石斛、太子参、乌梅各10 g;肝郁明显者加柴胡、佛手各10 g;脾胃虚寒加党参、白术、茯苓各12 g,炮姜6 g;若湿浊偏重、舌苔厚腻者加苍术、陈皮、法半夏、厚朴各10 g,百合减量,去白芍;胃热偏重加黄连3 g、茯苓10 g,去高良姜、香附;反复胃出血者加云南白药0.5 g、白及10 g、制大黄3 g,丹参减量,去蒲黄;胃下垂者加松壳20 g、黄芪30 g、升麻6 g。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 d。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内会1984年脾胃病会议拟定的“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拟定。近期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半年内不复发,主项理化检查(本资料病例所作理化检查项目为胃镜、X线钡餐)基本恢复正常或好转。显效:主要症状消除,半年不复发,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半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主项理化检查无明显改变。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3.2  结果

    经3个疗程的治疗,155例中近期临床治愈66例,显效52例,好转3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 %。

    4  典型病例

    窦某,男,29岁,农民,初诊日期2006年7月。主诉:胃脘疼痛5年余,加重2月。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具体不祥)未效。1月前经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窦炎”。患者胃脘胀痛、夜间尤甚、吞酸纳呆、食后饱胀、 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无华。平素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边有瘀斑,脉迟弱。此乃脾胃虚弱、阳虚气滞、血络淤阻之证。治以温阳益气、行气活血止痛。方用五合汤加味。拟方:丹参30 g、百合10 g、乌药10 g、高良姜10 g、香附10 g、炒白术10 g、炮姜10 g、五灵脂10 g、蒲黄10 g、白芍15 g、沉香6 g、砂仁6 g、甘草6 g。水煎服,5剂。服后胃脘痛渐解,精神转佳,时有吞酸,上方去炮姜,加煅瓦楞子30 g,连续服药2个疗程,患者胃脘痛止,食欲增加,诸症皆除。经上消化道钡透检查未见异常,随后1年未复发。

    5  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多由暴饮暴食、恼怒劳累、感受外邪等致胃之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常伴随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吞酸、喛气呃逆、大便异常等胃肠道症状。从医学上来讲,本病可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主要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疾病出现以上腹胃脘部疼痛者,均可本病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