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内关、心俞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梦,胡玲,蔡荣林,吴子建,汪克明,周逸平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内关和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异性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内关组(电针内关穴)、心俞组(电针心俞穴)、内关+心俞组(电针内关和心俞穴)。通过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急性缺血性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内关组、心俞组和内关+心俞组均能显著改善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RRI延长、TV增大和LF/HF减小的作用,且内关+心俞组心率变异性的改善最为明显(P<0.05)。结论 电针心俞和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率变异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内关穴;心俞穴;电针疗法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作为一种无创的自主神经功能检测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运用。它能动态地反映心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及其活动,是目前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较好办法[1]。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已证实电针内关、心俞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的心电图有协同保护作用[2]。本实验旨在进一步探讨内关、心俞两穴相配伍后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率变异性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为针灸临床配穴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健康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280 g,雌雄不拘,技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8。

    1.2仪器与设备

    G6850电针仪,上海医用仪器厂生产;RM-86型八导生理记录仪,日本Nikon Kohden公司产;SKY-A4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制。

    1.3药品

    垂体后叶素(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60401);乙醚(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50506)。

    1.4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随机分5组,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内关组、心俞组、内关+心俞组。其中对照组注射9.0 g/L氯化钠(生理盐水)注射液,不复制模型和针刺;模型组模型复制成功后,不予针刺;内关组、心俞组、内关+心俞组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给予针刺内关(双)、心俞(双)、内关(双)+心俞(双)。

    1.5模型复制

    将大鼠在乙醚麻醉状态下俯位或仰位固定,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选用正常心电图大鼠供实验用。经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1.5 U/kg)[3-4],5 s内注射完毕。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并观察大鼠的心电图变化。一般在20 s内即出现明显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如T波高耸、ST段上移,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等,其中以T波高耸、窦性心动过缓最为多见。且以心电图T波高耸、ST段移位等作为急性心肌缺血指标[5],即模型复制成功评定标准。

    1.6实验方法

    在大鼠乙醚麻醉状态下,背位固定在实验台上,按人体标准导联的连接方法,以毫针作为电极,刺入大鼠的皮下,用MODEL 7303050心电装置,通过RM-86型八导生理记录仪及SKY-A4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给予垂体后叶素后10 min内(停针即刻)的心电图波形。大鼠的穴位参照林文注等[6]的取穴方法。各针刺组在给药后即刻针刺接G6850电针仪,选用疏密波,频率为15~20 Hz,强度以动物肌肉轻微抖动为度,时间为10 min,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心电图变化,并输入功能学科实验软件包,分析各组大鼠停针即刻心率变异性的情况。

    1.7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 for windows12.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2结果

    模型复制后,大鼠心率(HR)变异性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R-R间期(RRI)延长、总心率变异性(TV)增大、自主神经动态平衡比值(LF/HF)减小(P<0.05)。停针即刻,内关组、心俞组和内关+心俞组的HR、RRI、TV和LF/HF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电针内关、心俞对大鼠的心率变异有较大的改善作用。同时,内关+心俞组与内关组、心俞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或P<0.01),表明电针内关配伍心俞穴对大鼠心率变异的改善优于任一单穴的效应。所以电针“内关”和电针“心俞”均能显著对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RRI延长、TV增大和LF/HF减小的作用,且两穴配伍应用有协同作用。见表1。表1各组大鼠心率变异性参数变化比较

    3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手段[7]。心肌缺血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症状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恢复[8]。同时,大量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心俞穴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疗效。不同穴位间对同一病理状态还可能存在着相互加强或相互抑制的关系[2]。我们认为选取一定的观察指标,不同穴位合用与各自单用比较,疗效有正面的增强,就该指标而言则被认为不同穴位之间有协同作用;反之,有拮抗作用[9-10] 。

    经络遍布周身,《内经》以根结、标本理论阐述了四肢与头身部的关系。根、本部(四肢)取穴多指头身脏腑病症取用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心包之本部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即“内关”穴,《拦江赋》言“胸中之病内关担”,《分布远道配穴歌》也有“心胸内关穴”之说。临床上内关穴经常治疗胸闷、心悸、胃脘不适等疾患。尤其心包代心受邪,内关穴治疗心功能性疾患确有独到之处。本部穴位治疗本经标部疾患不言而喻。标、结部(头身躯干)取穴多指头身脏腑的病症取用临近部位的腧穴来治疗的方法,其中以俞募穴的应用较为多见。而心俞与内关相配伍正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很好体现。所以我们选择心俞与内关穴,观察其间是否存在类似的协同作用。

    心率变异的频域分析是从频谱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心率的变化,其生基础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及其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HF反映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呼吸对迷走神经的调制有关,LF反映心交感神经的活性或迷走神经调制的交感神经活性,与心血管中枢节律活动和外周血管的舒缩状态有关。有研究表明,电针心经、小肠经具有显著对抗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RRI延长、TV增大和LF/HF减少的作用[11]。

    本文结果表明,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HR、RRI、TV和LF/HF均发生较大变化,表明急性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平衡失调,心功能受损。而电针“内关”、“心俞”均能显著改善大鼠的心率变异性,表明电针“内关”、“心俞”均能调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兴奋的适当比例,有益于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同时,由实验结果可知电针“内关”配“心俞”穴的调整效应明显优于单独电针“内关”或电针“心俞”穴,说明“内关”和“心俞”穴对大鼠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整有协同作用。

    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中医学古医籍中大量的配穴原则与针灸处方都是从协同作用的角度来立意的。如古代针灸医家提出的原络配穴和俞募配穴等许多行之有效的配穴原则,至今仍广泛运用于临床。而临床上对同一病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有不同的配穴方案,令人无所适从。医生多凭借自己主观的经验和知识来选择,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疗效也很难做到稳定和确切。所以开展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的研究,寻找配方组穴的内在性,将有利于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对针灸学科的深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
  /[1/]谢华,何国祥.心率变异性与自主神经功能活动/[J/].重庆医学,1998, 27(4):236-237.

/[2/]李梦,胡玲,高忻洙,等.电针内关和心俞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协同保护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30-32.

/[3/]吴伟康,侯灿,罗汉川,等.垂体后叶素性心肌缺血模型再探/[J/].病理生理杂志,1993,9(2):124.

/[4/]黄秀兰,张雪静,王伟,等.淫羊藿总黄酮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9):533-534.

/[5/]陈丽新,谷育墚,王立伟.电针“内关”促进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恢复的机制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1):37.

/[6/]林文注,王佩,刘元亮.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9:288-290.

/[7/]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

/[8/]侯正光,赵树勤,周逸平,等.内关穴相对特异性研究/[J/].中医杂志,1980,21(7):67.

/[9/]王琴玉,高忻洙,胡玲.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1, 21(9):537-539.

/[10/]李学惠,王琴玉,高忻洙,等.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 22(6):387-388.

/[11/]周美启,周逸平,汪克明,等.电针心经、小肠经干预心肌缺血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