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丁增奎,张生辉,南全明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初诊的顺序,将75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只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柴胡汤,7 d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 %,对照组为76.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慢性胆囊炎系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10 %左右[1],约70 %~95 %的病人合并胆囊结石[2]。西药治疗只能起到控制和缓解作用,容易复发。笔者从1996年11月到2004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4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根据初诊的顺序,将75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45例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20~60岁,平均47.2岁;急性发作16例,慢性发作29例;伴胆结石38例,非胆系结石7例;病程2~11年,平均3.1年。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6.1岁;急性发作11例,慢性发作19例;伴胆结石26例,非胆系结石4例;病程2~10年,平均2.9年。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3]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有不适或伴右肩胛区疼痛;有恶心、嗳气、吞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病程长,在3月以上,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胆囊区可有压痛和叩击痛;B超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缩小或肿大,胆囊收缩功能不良。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以抗菌消炎、解痉止痛为主,同时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消炎药:氨苄西林3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氨苄西林过敏者,改用5 %葡萄糖溶液500 mL加培氟沙星0.4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甲硝唑250 mL,每日2次。解痉药:利胆药使用33 %硫酸镁10~15 mL,每日3次;654-2每次10 mg,每日3次;胆通每次0.4 mg,每日3次。胆通可以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促进胆汁和结石排出,与654-2有协同作用。7 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2  治疗组在以上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大柴胡汤。药物组成:柴胡15 g、大黄5~10 g(后下)、枳实15 g、黄芩10 g、半夏15 g、白芍20 g、郁金15 g、蒲公英15 g、连翘30 g、桃仁15 g、生姜10 g、薏苡仁10 g、甘草10 g。水煎2次,取汁300~400 mL,分早晚两次空腹服,忌酒、油腻、辛辣饮食。加减:若胁肋痛甚合金铃子散(川楝子12 g、延胡索12 g);若为胆结石或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则用上方加金钱草20 g、鸡内金20 g、石韦50 g、威灵仙50 g、海金沙10 g(包煎)。若伴恶心、呕吐、纳呆加藿香15 g、竹茹15 g;若合并黄疸,加茵陈30 g、栀子10 g;若伴脾虚之证,如乏力、气短、纳呆、腹胀、便溏,去大黄,加人参20 g、茯苓20 g、白术25 g。10剂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3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4]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3.2  结果治疗组45例中治愈30例(66.7 %),显效10例(22.2 %),有效3例(6.7 %),无效2例(4.4 %),总有效率95.6 %;对照组30例中治愈7例(23.3 %),显效6例(20.0 %),有效10例(33.3 %),无效7例(23.3 %),总有效率76.7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4体会

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多系急性胆囊炎遗留或胆囊结石造成,轻者仅胆囊壁炎性细胞浸润,重者胆囊的正常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甚至完全萎缩或硬化,丧失收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治疗以消炎利胆为主。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外因湿热侵袭,内有砂石或虫体阻滞,病症具有结(实邪结聚)、瘀(胆道淤滞)、郁(肝失疏泄)、毒(湿热壅盛)四大特征,治疗过程中以“通”为主。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有大便干结的兼证,往往便秘时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故在治疗慢性胆囊炎时应特别重视通里攻下法的使用。盖胆腑既属奇恒之腑,又属传化之腑,可贮藏“精汁”、疏泄胆汁。故运用通里攻下法,胃腑一通,肝胆疏泄、通降功能自能恢复正常,不为病;而胃肠蕴结不通,胆腑通降功能亦会失常。方中柴胡能透达表里,通彻上下,作用于少阳,向上可升阳,向外则透表退热,向里则行郁散结,向下推陈致新;大黄入里清除阳明胃腑之热,与柴胡、枳实相伍使向里向下之力相得益彰,能增强肠蠕动,加强毒素从肠内排出;蒲公英、连翘解毒清热;薏苡仁利湿而护胃气;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郁金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与黄芩相配清热理气,利胆解郁;甘草益胃和中,与白芍相配柔肝缓急止痛。慢性胆囊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根据中医“病久必有瘀”的理论,酌加活血化瘀药桃仁,有助于提高疗效。诸药合用共奏利气开郁、清热祛瘀、通里攻下之功。及早运用中药加味大柴胡汤,结合西药,使胆腑气机畅达,而不至于变生重证而手术。综观治疗过程,始终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理论指导下组方用药。慢性胆囊炎复发率高,随访中发现复发的患者大多有胆内结石或蛔虫残留,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中药消除了胆囊内砂石或胆道内蛔虫直接有关。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发病急,失去治疗时机极易化脓、穿孔,特别是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地方,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但可以减少病人痛苦,而且可以防止穿孔等原因造成的危险。

【】
    /[1/]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2.

  /[2/]吴在德.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6.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2-324.

  /[4/]徐俊林,王立颖.中药治疗胆囊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