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6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灌肠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治疗UC 36例,并与柳氮磺吡啶(SASP)、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36例对照观察,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痊愈29例(占81.0 %),好转5例(占13.9 %),无效2例(占5.6 %),总有效率为94.4 %;对照组痊愈25例(占69.4 %),好转4例(占11.1 %),无效7例(占19.4 %),总有效率为80.5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灌肠;中药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且以溃疡为主,属于中医“肠癖”、“痢疾”、“泄泻”等范畴,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特征。我们自2000年9月至2006年5月期间采用中药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72例中轻度29例,中度34例,重度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30岁3例,30~49岁22例,50~70岁11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30岁3例,30~49岁21例,50~70岁12例。病程0.5月至21年。经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在直肠者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18例和14例,累及乙状结肠者为14例和17例,乙状结肠以上者为4例和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药物组成:菊花 30 g、白术15 g、白芍15 g、防风10 g、甘草10 g、白芷8 g。便血重者加防风炭及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 6 g。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 mL,待温度降至 36~37 ℃时方能应用。用上述中药灌肠液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 ,晚睡前嘱其排空大便,连续 7~ 10 d为1个疗程 ,休息 3~5 d继续下1个疗程,进行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2.2 对照组将柳氮磺吡啶(SASP)研成粉末,过120目筛,加生理盐水配成0.025 g/mL的混悬液。每次取150 mL加入地塞米松10 mg保留灌肠。灌肠前加温至38~39 ℃。治疗过程中,均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分析。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评定[2]。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前后,临床症状和镜检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2.2 两组疗效观察
治疗组痊愈29例(占81.0 %),好转5例(占13.9 %),无效2例(占5.6 %),总有效率为94.4 %;对照组痊愈25例(占69.4 %),好转4例(占11.1 %),无效7例(占19.4 %),总有效率为80.5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U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特效防治措施。保留灌肠治疗,药物可直达病灶,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丛吸收,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利用度;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胃酸消化液对药物的影响,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SASP、糖皮质激素为治疗UC的常用药物。SASP在结肠内经肠道细菌分解为5|ASA,其抑制由黄嘌呤氧化酶或白细胞介导的氧自由基形成,能消除炎症。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作用,起效快,但停药后易复发。本组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和腹部压痛等大多很快减轻,但第2,3个疗程后,治疗组症状消失较快,而对照组消失较慢。考虑为应用SASP和地塞米松能迅速控制病情,但持续起效效果差。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聚而为湿,日久蕴结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壅塞肠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淤阻而发病,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法为舒肝健脾、清热利湿、祛淤止痛。本组方中,防风、甘草疏肝健脾,调畅气机,缓急止痛;菊花清热利湿;白芍养血敛阴、平肝止痛;白术解痉止痛、涩肠止泻;白芷燥湿、消肿、止痛。药研究表明,菊花含有菊花酮龙脑、龙脑乙酸脂等,对多种细菌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甘草、雷公藤具有抗过敏、抗炎症等类似皮质激素作用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同时可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溃疡愈合;白术可增强局部免疫功能。临床证明,中药灌肠治疗UC疗效显著,优于SASP和地塞米松保留灌肠,值得临床运用。
【】
/[1/]全国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标准/[J/].肛肠病杂志,1998,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