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如神汤用在肛肠疾病术后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手术患者198例,以手术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99例,男59例,女40例;年龄15~81岁,平均42.5岁;病程1 d至25年。对照组99例,男56例,女43例;年龄18~80岁,平均43.3岁;病程2 d至23年。两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麻醉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患者病种情况见表1。表1两组患者病种情况 (例)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对照组42181722治疗组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肌注安定10 mg,术后常规予一组抗炎、止血药,同病种治疗方案相同,术后第1 d起,每位患者常规用中药肠风散(我院自制剂)25 g坐浴,中药玉红膏换药,每日1次。
1.2.2 对照组治疗术后伤口疼痛者,口服氨酚待因10 mg,1日3~4次,疼痛减轻即停,疼痛不能耐受者,肌注杜冷丁50 mg,1~2次。大便干燥者,给通便胶囊(我院自制剂)3粒,每晚睡前口服。小便排不出者,经下腹部热敷、用流水声刺激或肌注新斯的明1 mg,仍不能排出且自觉小腹憋胀疼痛,给予导尿。肛缘水肿疼痛,换药及解大便时痛苦,外敷古墨膏减轻症状,肛门坠胀、疼痛,指诊肛门有粉红色分泌物,有粘连,经多次扩肛后坠胀感消失。
1.2.3 治疗组治疗患者手术后3 h开始口服止痛如神汤加减的煎剂100 mL,1日3次,饭后服用,共4 d。止痛如神汤药物组成:秦艽12 g、防风10 g、桃仁10 g、当归10 g、苍术12 g、黄柏12 g、泽泻10 g、槟榔10 g、大黄10 g、皂角子10 g。肛周脓肿加青皮10 g、木香10 g;疼痛重者加羌活10 g、郁李仁12 g、延胡索12 g;水肿明显加防己10 g、猪苓10 g、黄芩10 g;混合痔出血加地榆12 g、槐花12 g、荆芥穗10 g、白芷10 g;有瘙痒症状加黄芪12 g、藁本10 g、麻黄8 g、甘草6 g;小便不通者加赤茯苓10 g、车前子10 g或灯心草12 g、萹蓄10 g;便秘甚者加麻仁10 g、枳实10 g。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痔核消失,裂口或伤口愈合。显效: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痔核缩小≥2/3,裂口或伤口明显缩小,无水肿。有效: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痔核缩小≥1/3,裂口或伤口略有缩小,有水肿。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2.2 结果结果表明,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痊愈时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的痊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表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表 3两组痊愈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在人体肛门直肠疾病中,常见的发病因素有风、湿、燥、热等外邪,常因饮食不节、起居不慎、情志内伤、房劳过度等引发,导致血气亏损,脾胃受损,运化无力,升降失常,湿邪不化,郁而化热,湿热内生致邪毒下注,积聚肛门而发病。治疗主要是清热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补气升陷、养阴润燥为主。而止痛如神汤有祛风清热、行气利湿、润肠通便的作用。其中秦艽、防风祛风除湿,和血舒筋而止痛;桃仁、当归活血行滞而止痛,补血养阴以固本,润燥滑肠而通便;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用苍术之苦温以健脾燥湿,黄柏之苦寒以清热燥湿,二者相伍则热祛湿除;泽泻甘寒泻热利湿而利小便;大黄、槟榔下气利水,泄热通便;皂角子润燥通便,消肿止痛。有脓加青皮、木香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畅水行则脓肿得消;大便秘结加麻仁、枳实行气散结,润肠通便;水肿加防己、猪苓、黄芩祛风行水,清热利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则水肿自消;痛甚加羌活、郁李仁、延胡索、羌活入太阳经,能祛上部风湿而止痛,郁李仁润燥滑肠,大便软则疼痛减、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痒甚加黄芪、麻黄、藁本、甘草祛风解表,益气固表;术前出血加地榆、槐花、荆芥穗、白芷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祛风散邪;小便涩数不通加赤茯苓、车前子或灯心草、萹蓄利尿通淋,使小便通畅。综上所述,本方用药简单,配伍严谨,疗效卓著,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明显缩短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笔者体会到尤其在治疗肛周脓肿和肛瘘上,依据中医外科消、托、补的原则进行加减,明显减少复发率,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