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特定穴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神阙,用针刺及艾炷隔盐灸,实证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虚证采用补法。结果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4.4 %。结论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其独特的疗效。
【关键词】 针灸;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而得名。本病属祖国医学“胃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自2004年至2006年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本病患者36例,疗效显著,现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22岁,30岁以下者3例,31~40岁8例,41~50岁12例,51岁以上者13例;病程最长达6年,最短半年。全部病例均具有溃疡病的典型病史、症状和体征,均经X线钡餐透视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溃疡面最小为0.4 cm×0.6 cm,最大者1.0 cm×1.0 cm。
2治疗方法
取穴: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针刺方法:患者平卧位,足三里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运针1~3 min,直到痛止或缓解;关元、下脘、天枢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神阙用艾炷隔盐灸法,一般7壮或14壮为宜。每次留针40 min,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 d。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按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溃疡面愈合。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溃疡面缩小1/2以上。有效: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不足1/2。无效:症状无改善,溃疡面无变化或有进一步。
3.2 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占33.3 %;显效18例,占50.0 %;有效4例,占11.1 %;无效2例,占5.6 %。总有效率94.4 %。治愈病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疗效巩固。
4典型病例
王某,男,46岁,农民,2004年8月10日就诊。自诉胃痛2年,常在饭后2 h发作。2年前行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久治未愈。近因饮食失节,受凉而致脘腹隐隐作痛,遇食凉物病情加重,痛时喜按,腹胀牵引两胁,气短,吞酸,吐清水,嗳气不舒。行纤维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有0.5 cm×0.6 cm溃疡。体查:患者身体消瘦,右上腹部压痛明显,苔白,脉弦细。辨证为中阳虚弱,治以益气健脾、温阳和胃。针刺以上穴位,连续治疗7个疗程。见患者症状、体征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愈合。嘱患者注意饮食调理,随访1年未见复发,疗效巩固。
5讨论
胃痛多因感受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正虚等诱发。本病多为脾胃受损,虚实夹杂,寒热错综,久病又会导致血瘀。在治疗上应以和胃健脾、理气导滞、固本祛邪、平复阴阳为治则。用针灸治疗本病,在古代医著中早有阐述,《内经》载:“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主张调理脾胃化源,使卫气得复。唐·孙思邈更重视脾胃论治,他说:“五脏不足,调于胃。”金元李东垣据经明其理,验病悟其义,创立“脾胃学说”。他主张“凡治腹之募,皆元气不足”,“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中引导之”。明·杨继洲提出了“药热则消肌肉,药寒则减于饮食,医治久不获当,莫若早灸中脘”。所取穴位中,因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又为大肠之募,主脾胃,理气消滞,疏调肠腑;关元、下脘为任脉经穴,前者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又是小肠之募,后者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交会穴,共奏疏通肠胃、理气导滞、清理湿热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又为胃腑下合穴,合治内腑,调理脾胃,鼓舞中土,培生化源;神阙为任脉经穴,用艾炷隔盐灸,有温通元阳、补益肾气、健运胃肠之功。针灸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下脘等穴能明显抑制患者胃的蠕动,使幽门痉挛缓解;对胃酸的分泌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加碳酸氢盐和钠的分泌;并可使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胃黏膜损伤范围和程度减轻,从而达到治愈溃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