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围产期缺氧症尸检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孙贵富 成日青 张九鸿 李建国 刘军超 赵秀芳

【摘要】  目的:探讨围产期缺氧症死亡原因,并分析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胎儿及新生儿进行常规尸体解剖,取心肺脑肝器官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重量测量。结果:围产期缺氧症死亡率在出生前组为628%(35/56)及出生后组375%(21/56)。结论:缺氧症是死胎和新生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围产期;缺氧症;死亡;尸检

      随着我国一胎化国策的不断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母婴健康、分娩的状况,广大医学工作者也尽力做好孕产妇的监护及检查工作,使围产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因诸多因素引起围产期缺氧症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现象仍有发生,我们对以往工作中积累的56例围产期死亡的尸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围产儿尸检资料取自1984~199610月近12年间日常工作中处理医疗事故、纠纷及张家口医学院附属第一病理科收集围产期缺氧症死亡的胎儿及新生儿。

    12  方法

    121  围产期死亡标准:参照国内制定标准[1],是指妊娠期满28周至出生后7d之内体重达到1000g的死婴,其中男婴32例、女婴24例。按缺氧症死亡情况分为出生前组和出生后组两组,且出生后第一个23小时59分钟为一天之内死亡,依此类推至出生整7天的婴儿。

    122  尸检要求  一般尸检常规与成人尸检相同,但特别注意尸体有无浸软,头、颈有无先天愚型,五官位置、形状及颅骨骨缝和囟门情况,胸、腹、四肢有无畸形 等[2],并分别对心、肺、脑、肝器官分离后称重,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普通光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123  统计学处理  不同性别的4种器官称重后采用t检验(x±s)。

    2  结果

 56例尸检各脏器分别称重,四种脏器分别在不同性别中的测量结果见表1。导致围产期缺氧症的原因分出生前和出生后两组,本组资料出生前死亡35例,出生后死亡21例,其中19例与出生前原因有关,见表2。 表1  56例缺氧症死亡原因分析表2  四种脏器在不同性别中的称重比较

  3  讨论

  缺氧症是指人体组织中含氧量低于生理水平,出生前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获取氧,出生后则被肺取代,因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机能障碍都将导致缺氧症的发生。出生前组以胎盘和脐带原因导致胎儿及新生儿死亡发生率为554%,出生后组则以肺部改变致死是发生率为429%(9/21)。出生前后因胎盘早剥和前致胎盘引起缺氧症共17例,其中6例伴有先兆紫癜,皆因胎盘引起缺氧从宫壁上剥离的面积较大,胎儿血氧含量不足,且有的剥离部位未达到胎盘边缘,使血液蓄积于胎盘下,促进了压迫性梗死,更加重了绒毛间隙减少,氧合血交换锐减,胎儿很快死亡。本资料中由于脐带原因导致出生前缺氧症的发生率较高(343%)脐带紧绷和血管径缩小,造成机械性血流受阻,尤其是当胎儿头部和母体骨盆积压脱垂的脐带时可立即中断血流,导致缺氧症的发生。在4例产程过长分别见于分娩过程中胎儿严重的胸部受压和臀位分娩中宫颈收缩使胎儿颈部受压,阻碍头部静脉回流引起脑组织极度淤血,镜下观察发现脑组织小血管广泛扩张充血,部分区域血管破裂出现脑实质片状出血。此时的胎儿头部呈产伤性青紫,不易与勒颈后窒息的死婴鉴别,应结合全面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生前后组的12例肺部感染中以出生后4~7d死亡率最高(381%,8/21),镜下观察可见肺泡腔内存在大量固体物质(脱落的胎毛、表皮细胞及皮脂腺分泌物),高浓度的羊水碎屑直接导致缺氧症的发生。应当指出,围产期缺氧症大多数发生时间较短,因此,肉眼观察不具备病理形态的特殊性,有的表现胸、腹脏器、软脑膜高度淤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生后近7d内的死婴组织学变化:心肌细胞、肝细胞内可见脂肪浸润(即缺氧性空泡),脑组织中海马、齿状核、小脑的浦肯野氏层可见核固缩,尼氏小体消失。提示尸检时一定要仔细的检查及详细的观察镜下的改变,并尽可能获取更多的各项临床检查结果,密切与临床医师联系,来了解母亲在妊娠期、分娩期及出生婴儿的生命体征,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临床防治围产期缺氧症提供依据。本组资料中各脏器的重量经统计学分析,心脏、肝脏重量与相关报告胎儿及新生儿脏器重量相似[3],部分肺、脑重量有增重(肺浮沉实验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性别的脏器重量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

   

    1  王慕逖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

    2  北京第二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组译.胎儿及婴儿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762

    3  李山,罗殿中,李志尚.急性死亡病例脏器重量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