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输卵管积脓误诊16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杨泉林 孟朋民 王翠梅

【关键词】  输卵管 积脓 误诊

   输卵管积脓是妇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此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现就1998.3~2008.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输卵管积脓患者误诊16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年龄19~49岁,均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发病至就诊时间5h~16年;有输卵管结扎史者9例,放环史者2例。

    1.2  误诊情况  10例误诊卵巢囊肿蒂扭转收入妇科,6例误诊急性阑尾炎收入外科。

    1.3  临床症状  16例均因下腹痛就诊,急性腹痛6例,慢性腹痛急性发作6例,隐痛4例;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6例,右下腹广泛压痛伴肌紧张12例,右下腹扪及活动较差包块8例,白带增多有腥臭味12例,腹穿抽出乳白色脓液2例。

    1.4  辅助检查  13例患者血WBC均>1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70%。B超检查:10例均提示附件区或双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卵巢囊肿蒂扭转?5例畸胎瘤可能性大;6例提示:阑尾脓肿或阑尾炎。

    1.5    10例误诊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术中发现3例右侧输卵管积脓,1例左侧输卵管积脓,5例双侧输卵管积脓,1例右侧输卵管伴卵巢积脓。6例误诊急性阑尾炎患者,术中探查4例阑尾正常,2例右输卵管积脓,2例右输卵管积脓并穿孔且左输卵管积脓;2例左输卵管积脓合并继发性单纯性阑尾炎。

    术中根据患者年龄、生育情况、有无输卵管结扎史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7例,病灶侧输卵管切除1例,病灶侧输卵管切除+阑尾切除1例,病灶侧输卵管切除+卵巢脓肿剥除1例,病灶侧输卵管吸脓冲洗5例,病灶侧输卵管吸脓冲洗+阑尾切除1例;10例术中取脓液实验室检查:7例支原体(+),3例淋球菌(+)。术后用足量敏感抗生素而愈,3例淋菌患者性伴侣同时治疗。

    2  结果

    16位患者均治愈出院,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无盆腔脓肿及慢性隐痛出现。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3.1.1  卵巢囊肿蒂扭转为妇科常见急腹症,多有卵巢囊肿病史,突发一侧下腹剧痛(多发生在体位急剧变动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妇查附件肿物张力较大,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以瘤蒂部压痛最明显,有肌紧张,多无发热,盆腔B超有助于诊断。

    3.1.2  急性阑尾炎是最易与妇科疾病混淆的外科疾病,其发病急,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早期腹痛多位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可转至右下腹,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升高,腹部检查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3.1.3  急性输卵管积脓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以育龄期妇女,急性腹痛、慢性腹痛急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疼痛自下腹开始,程度不同,伴腰骶部酸痛、下坠感,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常伴高热、寒战、白带增多有腥臭味,有腹膜刺激征,妇查阴道有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宫颈举痛、触痛阳性,附件区触及活动较差的囊实性肿物,与周围粘连,压痛阳性[1,2]。

    3.2  误诊预防  诊断急性输卵管积脓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掌握输卵管积脓特点,提高诊断与水平。②输卵管疾病与阑尾炎发生部位相邻近,临床表现有相同之处,外科医师遇有成年已婚女性急腹症时,忌先入为主,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结合各种检查全面分析,对准备行手术治疗的女患者,常规请妇科医师会诊。③妇科医师要认识到急性输卵管积脓是急性感染性疾病,随着社会的开放,性病的死灰复燃,支原体、淋球菌、衣原体成为盆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种之一。重视既往有黄稠白带史,作宫颈分泌物或后穹窿穿刺液涂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有条件者作培养。④要认识到输卵管积脓除常见感染因素外,不规范的输卵管结扎和放环手术亦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输卵管结扎部位不同,病变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峡部结扎病变率低,壶腹部结扎病变率高[3]。另外,放置宫内节育器时细菌被带入宫腔,感染宫旁结缔组织,而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

    3.3  误诊就必然导致误治,增加患者痛苦。一旦误诊开腹,要仔细探查,发现误诊,要沉着冷静,找到病因,具体病情具体治疗。有生育要求的予病灶侧输卵管吸脓冲洗后抗感染治疗;年龄大、无生育要求、病情较重患者切除病变侧输卵管。术中取脓液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

【文献】
  1 郑江华,李花芹.急性输卵管积脓误诊1例[J].新医学,2002,33(2):107

2 张爱宝,金春荣.输卵管积脓21例临床分析[J].手术学杂志,1997,2(2):157

3 黄爱萍,程立法,杨文绣,等.424例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病变原因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0,6(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