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阿魏酸钠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银杏叶和阿魏酸钠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银杏叶与阿魏酸钠联合治疗组、单纯阿魏酸钠治疗对照组。结果: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与疗效,结果表明:阿魏酸钠治疗15d总有效率85%,银杏叶与阿魏酸钠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和阿魏酸钠联合治疗脑卒中可以提高疗效。
【关键词】 银杏叶;阿魏酸钠;脑血管意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及病房,男44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47~76岁,发病时间最长7d,最短8h,84例均经CT检查证实,其中单侧基底节梗死25例,双侧基底节梗死11例,多发性脑梗死者32例,丘脑梗死16例。84例患者中意识不清5例,言语障碍患者33例,语言不利伴半身肢体瘫痪者46例,患肢肌力0~Ⅰ级为重型16例,患肢肌力Ⅱ~Ⅲ级为中型36例,患肢肌力Ⅳ~Ⅴ级为轻型32例。
1.2 药品
银杏叶注射液,阿魏酸钠。
1.3 研究方法
对84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将银杏叶注射液合用阿魏酸钠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单用阿魏酸钠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以观察银杏叶、阿魏酸钠注射液在临床治疗脑卒中的疗效情况,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治疗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71.5岁,梗塞类型,多发性脑梗死16例、丘脑梗死10例、双侧基低节梗死5例、单侧基低节梗死14例;患肢肌力0~Ⅰ级10例,患肢肌力Ⅱ~Ⅲ级16例,患肢肌力Ⅳ~Ⅴ级19例。对照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48~75岁,平均65.4岁;多发性脑梗死16例,丘脑梗死6例,双侧基低节梗死6例,单侧基低节梗死11例;患肢肌力0~Ⅰ 级6例,患肢肌力Ⅱ~Ⅲ级20例,患肢肌力Ⅳ~Ⅴ级13例。
治疗组给予:
生理盐水250mL;银杏叶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 1/d
生理盐水250mL;阿魏酸钠0.3 静脉滴注 1/d
对照组给予:
生理盐水250mL;阿魏酸钠0.3 静脉滴注 1/d
(以上2组均以15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期间不用其他扩张血管药物,同时加用肠溶阿司匹林。)
1.4 观察指标
从患者意识、语言、肢体运动状况、肌力恢复等方面。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如下标准判断疗效。
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肌力Ⅴ级,生活自理,恢复工作能力;
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瘫痪或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3级或恢复至Ⅳ~Ⅴ级;
有效:瘫痪好转,肌力提高1级或恢复到Ⅱ级,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无效:症状及体征与前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下表。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 讨论
全球每年有460万人死于脑卒中,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有达160万,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二者的比例为6∶1,而缺血性卒中又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和脑栓塞统称为脑梗死,发病率上升原因如下:①医疗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存活率提高,近年来随着溶栓、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在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存活率。②脑卒中危险因素上升,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率等,都有大幅度的上升。③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群中卒中率也绝对增多。其结果是脑卒中发病年龄前移和发病人数增加,从而使脑卒中患病人数及患病率增加。临床实践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明代楼英《医学纲目》云:“中医皆因脉道不利,气血闭塞也。”说明中风是瘀血阻滞血脉不畅,导致气血逆乱,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瘀血阻滞,血脉不畅,气道循行受阻,从而发生脑中风。应从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活血化淤着手。
银杏叶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于临床推广,使用中药静注药物频多,此文章是以银杏叶注射液为主的研究。
银杏叶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主要含黄酮苷和银杏内酯等。银杏叶提取物广泛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种强有力的自由基清除剂,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并可减轻脑缺血后的脑水肿,减轻炎症,防止溶血,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还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脑血流,可明显改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银杏内酯可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半球缺血侧水肿程度,可显著缩小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侧梗死体积,银杏叶注射液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
1 朱卫,张晓彪.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治疗的概况/[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4):236
2 刘雪梅.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近况/[J/].广西中医药,2004,27(1):10
3 赵步长,任海勤,赵涛.同心同治—心脑血管病的防治进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4 赵素萍,毛嘉文,胡建平,等.我国部分城市和人口死亡率及死亡人口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