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诊断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检查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典型LPMN X线、CT、MRI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各种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特征上的差异。结果:LPMN在X线、CT、MRI上都具有特征性表现。LPMN在腰椎侧位片显示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切迹状骨质缺损区,后缘可见形态不一的游离骨块。X线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仅为54.2%。LPMN的CT表现更具特征性,即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同,周围多有不规则硬化,骨质缺损后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突入椎管,CT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为100%。LPMN的MRI表现为病变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终板局限性浅弧形骨质缺损,缺损区内充满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后纤维环明显后突,GRE×T2WI 在显示其特征上优于其它序列。MRI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为89.7%。结论:CT检查对LPMN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X线和MRI。
【关键词】 腰椎;软骨结节;影像;诊断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部,椎间盘组织通过椎体薄弱区疝入椎体内,骨小梁吸收被椎间盘组织代替形成软骨结节,软骨结节不断扩大使结节后壁骨呈弧形突入椎管、甚至断裂游离挤压硬膜囊,致椎管及侧隐窝狭窄,引起相应症状和体征。临床工作中由于对该病缺乏认识,常被漏诊,为提高对LPMN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比较X线、CT、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笔者分析本院107例LPMN病例,认为LPMN在X线、CT、MRI影像表现都具有特征性,CT扫描对LPM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X线和MRI。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7例LPMN病例,男72例,女35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7.5岁;病史半个月~26年,其中明确外伤史12例(主要为弯腰或持重物时受伤)、3例有少年时期大量运动史;临床表现腰腿痛54例,单纯腰痛18例,单纯腿痛27例,下肢麻木5例,间歇性陂行3例。107例均行X线、CT、MRI检查,由两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意见一致为确诊。腰椎侧位片同时诊断LPMN者为58例,诊断符合率为54.2%;CT同时诊断LPMN10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MRI同时诊断LPMN96例,诊断符合率为89.7%。
1.2 检查方法
腰椎X线检查常规摄正侧位
CT检查对腰3/4、4/5、腰5/骶1椎间隙进行扫描,每个椎间隙扫描4层,层厚、层间距均为5mm,对病变部位必要时加扫4~6层,层厚、层间距均为2mm。
MRI检查:常规矢状FSET2WI、SET1WI、GRET2×WI,横断面 FSET2WI,必要时加扫横断GRET2×WI序列。
2 结果
2.1 X线表现 正位相常无异常发现,侧位片显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切迹状骨质缺损区,边缘硬化或毛糙不整,后缘为斜面与缺损区相对应。游离骨块与椎体之间夹有一条厚薄不一的透光带,骨块可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突入椎管。本组107例中仅58例可显示椎体后缘小骨片及相应部位骨质缺损区,符合率仅为54.2%,大多数不能确定病变存在。
2.2 CT表现 病变椎体后缘骨质缺损区,多位类圆形或分叶状,大小不一,与同层椎间盘密度相等,CT值为65~90HU,边缘清楚,常有厚薄不一的硬化带,骨质缺损区后方均可见条状或弧状骨块突入椎管内,骨块多与椎体一侧相连,少数两侧与椎体完全分离,可致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本组病例伴椎间盘突出69例,椎管狭窄34例,侧隐窝狭窄12例,硬膜囊受压变形22例,神经根受压水肿移位17例。本组107例中均清楚显示椎体骨质缺损部位、大小和骨块后突程度以及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神经根受压情况,对临床有重要意义。当病变椎体后缘增生硬化特别明显时,椎体后缘骨质缺损情况需仔细辨认并结合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2.3 MRI表现
矢状位FSET2WI 病变锥体局限性骨质缺损,缺损区与同水平髓核呈等信号,信号强度均匀,并与髓核相连,周围硬化带呈短T2信号,由于脂肪沉积,黄骨髓转化也可为长T2信号,游离骨块呈等及短T2信号。
矢状位SET1WI 能清楚显示软骨结节边缘,表现为局部终板浅弧形或楔形凹陷,凹陷内组织信号与椎间盘信号一致,周围骨质硬化区呈条状或带状短或长T1信号,凹陷区后缘可见向后移位的不规则游离骨块,呈等及长T1信号,椎间盘后纤维环也呈低信号影向后膨出。
矢状位GRET2×WI 病变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呈浅弧形凹陷,平均高度为0.5cm,其底为一不光滑低信号影,与椎体终板相延续,凹陷区内为椎间盘组织充填,即软骨结节。显示为高信号,强度与椎间盘髓核信号强度一致,软骨结节边缘可以清楚显示,其后缘均超出相邻椎体后缘并与椎间盘后缘纤维环相连,椎间盘后缘纤维环成弧状低信号,明显向后膨隆压迫硬膜囊,纤维环内缘不光滑,与椎体后缘连接处有锯齿状增厚。GRET2×WI序列在显示软骨结节及椎体后缘纤维环明显优于SET1WI、FSET2WI序列。
横断面FSET2WI序列 病变椎体终板局部类圆形缺损,缺损区信号与椎间盘信号一致,边缘硬化区呈低或高信号,缺损区后缘为弧形后突的椎体后缘。呈不均匀低信号,厚度平均为0.5cm,为游离骨块,即软骨结节的骨性后壁,本组病例均显示椎间盘膨出或后突出,其中4例合并髓核脱出。
横断面GRET2×WI序列 病变椎体局部终板类圆形缺损,边缘轻度硬化呈低信号,缺损区内组织呈高信号与椎间盘髓核信号一致,显示较清晰。
横断面MRI所见与CT基本相似,但在显示骨性后壁及软骨结节周围骨质硬化上不如CT,107例中确诊96例。
3 讨论
LPMN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国内较为接受的观点认为LPMN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理可能是在特殊解剖缺陷基础上,在漫长日常生活中,逐步承受弯曲和压迫等外力作用,促进髓核冲击缺陷区而进入终板形成软骨结节。其实质与椎体前缘的椎缘骨及疝如椎体的Schmorls结节是相同的,只使产生部位不同而已。腰椎尤其是下腰椎是躯体活动最大支撑区,也是承受躯体重量和下达压力的转折点,当自上而下的冲击力作用于腰部时,人体基于本能的保护性,姿势多处于前曲状态,冲击力多通过髓核伸向前下方或后下方,即上位椎体的后下角或下位椎体的前上角,前者形成LPMN,后者形成椎体前缘椎缘骨[1,2]。
本组病例中82%软骨结节发生在腰4椎体后下缘,这可能与腰4椎体活动范围较大,其椎体终板边缘最易受损有关。
比较而言,LPMN的X线腰椎侧位片仅能大致观察骨质缺损区及游离骨块[3,4],本组病例诊断符合率仅为54.2%。CT对LPMN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为100%。不仅可以清楚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骨块后突程度,还可以显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情况。MRI显示病变锥体终板局限性凹陷,凹陷区组织信号与椎间盘信号一致,GRET2×WI为显示软骨结节征像最佳序列,在GRET2×WI矢状图像上,椎体终板呈线状低信号介于高信号椎间盘组织及等信号松质骨之间,凹陷的终板清楚的勾画出软骨结节的矢状面形态,凹陷的终板异常增厚提示为软骨结节反应性骨质硬化,同时可清楚显示椎间盘后缘后突形态及硬膜囊、脊神经受压情况。同时可显示纤维环是否破裂。FSET2WI多不能清楚显示软骨结节边缘,MRI显示骨性后壁及周围骨质硬化上不如CT。本组MRI诊断LPMN符合率89.7%。
LPMN需与下列病变鉴别[5~8]
(1)椎体后缘骨折,都有急性外伤史,X线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局部撕脱成碎骨片,而且碎骨片为密质骨块与骨质缺损相吻合。CT更清楚显示上述情况,显示骨缺损区边缘锐利。
(2)后纵韧带骨化,本病以颈椎常见,腰椎少见,多为椎体后缘正中,椎体没有相应缺损区,CT可清楚显示椎体后缘有间隙的钙化影,做矢冠状重建,可显示整个钙化的后纵韧带全貌及椎管狭窄程度。
(3)椎间盘突出钙化,发生在椎间盘内,椎体结构完整,无骨质缺损,CT可清楚显示突出钙化之椎间盘影。
(4)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多见于老年患者,多出现于椎体前缘及侧缘,与椎体紧密相连,密度较高,高密度中不含软组织密度影。CT特点为椎体周缘不规则骨块附着于锥体,矢状位重建显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硬膜囊。
(5)骨质破坏,密度常不均匀,边缘不规则,周围无硬带。
CT对LPMN具有非常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值,可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骨块后突程度,还可以显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明显优于X线,为LPMN首选检查方法,对症状复杂、脊髓受损明显者可行MRI检查进一步了解脊髓状况。
【】
1 詹阿来.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MRI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3):162
2 左自军.腰椎后缘软骨结节椎管狭窄的CT诊断[J].医学影像杂志,2003,11(6):428
3 周仪.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4):306
4 朱贵勤.CT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2):223
5 殷好治,梁副民,王希林,等.腰椎椎体后院软骨结节的CT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2):144
6 Laredo JD,Bard M,Chretien J,et al.Lumbar posterior marginal intra?osseous cartilaginous node/[J/].Skeletak Radiol,1986,15:209?214
7 孔庆奎,吴珂,崔群生,等.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症.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14
8 孙河西.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和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