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之邪正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定祥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1 从生殖之精与遗传信息看精之邪正

    生殖之精男女皆有,是人类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正如《灵枢·经脉》所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内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决气》则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所谓“两神相搏”,乃指男子的精子与女子的卵子在子宫内相合成孕。我们称生殖之精为先天之精,是因为它不仅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而且蕴藏着男女双方的遗传信息,以致对子代终生的发育如体质的强弱、形体特征乃至寿命的长短都有较强的制约、规定作用。《灵枢·寿夭刚柔》所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景岳全书》云:“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幼科发挥·胎疾》也说,一个人“肥瘦、长短、大小、研媸,皆肖父母也”。明确指出形体、体质方面的遗传特征。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中,首先强调“天一之源”,借用“天一”,意在其“源”,并用肾精“天一”推测遗传物质。传统文化提倡胎教胎养,主张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这也是基于对生殖之精能携带智能遗传而认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遗传物质DNA,现代有医家认为肾精禀受于父母,对人体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故肾精即是遗传物质DNA[1]。很多学者认为干细胞与先天之精密切相关,同时新的学术观点被提出:干细胞具先天之精属性,是先天之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2]。以上都说明生殖之精与遗传信息关系密切。从遗传信息来看,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如白血病、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红绿色盲、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柱裂、唇裂或腭裂(俗称兔唇)和无脑儿等遗传性疾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甲状腺肿等家族性疾病应该说来与遗传信息关系密切的先天之精有关。先天之精具有将父母的一切生命特征遗传下去的功能倾向,所以说先天之精的性质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把父母的有益的信息传给了下一代,同时也将有害的遗传信息传给了下一代,从这个角度讲精也是有邪正之分的。这种与遗传关系密切的疾病,必须根据父母乃至其家族的生命特点(优点和缺点),通过整体调理,以求改善先天之精的生命信息,而不仅仅是治标治疗临床症状。

    2 从“精化血”、“精化气”、“精化神”看精之邪正

    精能化血,《素问·生气通天大论》指出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景岳全书》云“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属于冲,所致皆是”,《病机沙篆·虚劳》说“血之源头在于肾”,《类经》说“精足则血生”。所以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障,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就是精可化血。精所化之血应该说有正常与异常之分,正常之血可濡润脏腑经络、养神载气等功效,但如白血病之类精所生之血应为“毒血”、“败血”,治疗则应抑精生血。正常的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脏腑的功能,如心精化心气,心气分为心阴、心阳。心阴、心阳协调,则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活动,使血运通畅,精神内守。当精化气出现气之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异常时,如精所化之气推动生长发育太过可得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增生性疾病,防御太过得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看作是邪精。精化神,即五脏之精是化生神、魂、魄、意、志五神和喜、怒、悲、思、恐五志的物质基础。神产生于先天之精,《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早在胚胎时期,神就随着父母之精的结合及人形的生长而形成了,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功能表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故五脏之精的异常,常出现相应的精神或情志的异常变化[3],《灵枢·九针论》所说之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藏也”,此处“精气”后世医家解释为五脏之中的病理之气,理解为五脏异常之精更为合理。虽然很少有人从精之邪正分精所化之气、血、神之邪正,但这样从两个方面认识精与血、气、神的关系,似乎更为全面。

    3 从精的生成看精之邪正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景岳全书·脾胃》)。从精的来源言,则有先天与后天之分。

    3.1  从先天之精的生成看先天之精之邪正

    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父主阳施,犹天之雨露;母主阴受,若地之资生。男女媾精,胎孕乃成。“一月为胞胎,精气凝也;二月为胎形,始成胚也”(《颅囟经》),即所谓“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精即形也”(《景岳全书·传忠录》)。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即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胎成之后,阳精之凝,尤仗阴气护养。故胎婴在腹,与母同呼吸,共安危。”(《幼幼集成》)胚胎形成之后,直至胎儿发育成熟,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胞中气血为母体摄取的水谷之精而化生,因此,先天之精,实际上包括原始生命物质,以及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秘藏于肾。原始生命物质与父母生殖之精关系密切,正如前述,父母生殖之精携带的遗传信息应该是有邪正之分的,而且当父亲的精子或母亲的卵子由于某种原因有结构异常、功能不全时,胚胎所携之先天之精也会有异常。先天之精在胚胎期受母体的影响,当母体外感时邪、饮食失宜、情志所伤、劳逸过度、环境毒邪、药邪为害导致胎婴在胞宫受母体所养时生长发育异常,这时可以认为先天之精受到异常干预。研究也表明妊娠期食物可以影响后代基因,临床上出现的葡萄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先天性心脏病和母体关系大,但直接的原因应是母体影响了胚胎先天之精。说明先天之精所成有邪正之分,对我们一些妊娠病及先天性疾病从改变先天之精入手可能有较大的意义。

    3.2  从后天之精的生成看后天之精之邪正

    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脾胃,由脾胃化水谷而生的后天之精,输送到各脏腑(包括肾)中,化为脏腑之精,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存存斋医话稿》也说“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后天生成之精对人的健康寿命有好坏之影响,《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人们的饮食受到很多环境毒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吃的瓜果蔬菜上面,难免会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物、铅、汞、砷等有害物质,我们吃的鸡、鸭、鱼肉等,大多是各种添加饲料的转换物,其中含有很多异常的激素,导致了人体各个器官功能的紊乱。一些转基因食物对人的安全也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医的角度考虑一下“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除了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包括肾)中,化为脏腑之精的同时,也将一些有毒物质输送到各脏腑,同时使五脏之精发生异常改变。现代研究表明癌症、中毒性心肌病、早衰、慢性肠炎、结石、致突变的发生与饮食的破坏有密切的关系,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所以我们是否要考虑后天之精的形成也有邪正之分,这对丰富中医理论病因学说,从中医思考新时代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很有意义的。

【】
  [1] 吴斌林,王米渠.试论中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性.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3-5.

[2]张 进,徐志伟,陈 群,等.干细胞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学说.临床康复,2006,2(20):189-201.

[3]孙广仁,于少泓.中医学精概念的内涵释义.中国临床康复,2002,20(5):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