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络逐瘀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5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活络逐瘀汤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将中风偏瘫后遗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活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采用中风再造丸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从疗效、中风不同病型疗效及CT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值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CT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自拟益气活络逐瘀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疗效优于中风再造丸。
【关键词】 中风偏瘫后遗症/中医药疗法;益气活络逐瘀汤;当归尾;白芍;三七;临床观察
中风偏瘫后遗症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疗效不十分理想,而中医在治疗此病时,基于其病机虚实兼夹,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原则,运用平肝熄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等法,常可获较好疗效。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其临床症状予以辨证施治,拟用“益气活络逐瘀汤”经验方进行加减,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之气虚血瘀型病人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至2005年本院住院病人104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45~50岁者9例,51~60岁者15列,61~70岁者21例,71~75岁者11例,平均年龄59.5岁;病程6~12个月42例,1年以上者14例;中风病型为脑血栓形成患者20例,脑栓塞后遗症患者24例,脑溢血后遗患者12例;病因为缺血性中风者44例,出血性中风者12例;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兼口眼歪斜者49例,语言蹇涩者42例,口角流涎者23例,头目眩晕者20例。对照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2~50岁者7例,51~60岁者12例,61~70岁者19例,71~73岁者10例,平均年龄57.5岁;病程6~12个月40例,1年以上者8例;中风病种为脑血栓形成后遗者18例,脑栓塞后遗者20例,脑溢血后遗者10例;病因为缺血性中风者38例,出血性中风10例;主要症状除偏瘫外兼口眼歪斜42例,语言蹇涩33例,口角流涎27例,头目眩晕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试行)》[2]有关标准拟定。辨证为气虚血瘀证:(1)主症:肢体偏瘫疼痛或浮肿,语言障碍,肢体麻木,舌质淡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脉细涩。(2)次症:头晕,自汗,肢体倦怠乏力,纳差,嗜卧。凡中风后遗症具备主症+次症2项即可确立诊断。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中风病史;(2)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和/或其他功能障碍表现,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型者;(3)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病程≥6个月;(4)全部病例经CT扫描证实为出血性或缺血性病灶的原发中风病。
排除标准:(1)患者有中风病史,但无中风后遗症表现者;(2)虽有中风史,但病程<6个月,且辨证不属气虚血瘀型者;(3)因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肢体偏瘫、语言障碍和/或其他功能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运用自拟益气活络逐瘀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 g,鹿胶(对服)12 g,当归尾15 g,川芎10 g,白芍10 g,三七(捣碎)10 g,鸡血藤15 g,忍冬藤15 g,海风藤12 g,豨莶草12 g,土鳖6 g,水蛭10 g,全蝎6 g,甘草6 g。上肢偏瘫者加桑枝、姜黄活血通络;下肢软弱乏力加续断、牛膝、寄生强筋壮骨;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胆南星、炙远志祛痰利窍;肢体麻木加乌稍蛇、络石藤舒筋濡络;头目眩晕者加天麻、钩藤;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火麻仁温润通腑。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口服中风再造丸(吉林金泉宝山药业生产,由乌梢蛇、丹参、三七、灵仙、葛根、血竭等56味中药组成,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4162,其功能舒筋活血,祛风化痰。主治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症)。服法:每次7.5 g,2次/d,分早晚各1次,温水吞服,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病疗效标准及计分方法,前满分28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18分。疗效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结果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20%。
1.6 检查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后均作CT检查,以缺血性(出血性)病灶低密度区范围在1~2.5 cm之间为标准,治疗后1个月复查CT结果,进行疗效分析。
1.7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两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经治疗后对中医证侯积分均有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病型治疗后疗效比较
不同病型经治疗后,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脑栓塞后遗症、脑溢血后遗症治疗组病人临床总有效率依次为100%、95.8%、91.6%;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依次为77.8%、80%、70%。由此说明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脑溢血后遗症临床总有效率低于前2个病型。见表3。
2.4 两组疗效与病程的关系
治疗组对6个月至1年及1年以上的病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对6个月到1年及1年以上的病程总有效率分别为70%和50%。见表4。
2.5 两组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经CT检查比较,治疗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其低密度区范围有缩小,对照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CT检查无变化,两组治疗后CT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5。
3 讨论
《内经》首论风邪侵入俞穴,偏中于脏腑经络,引起偏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为偏枯,即中风病。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如清代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由于其治疗具有长期性、难治性等特点,偏瘫肢体络脉瘀滞,筋肌纵缓,且患者病程均在半年以上久病入络,络脉瘀阻化为败瘀沉疴阻塞络道为标,气虚为本,气虚无以推动血行,血行缓慢生瘀,瘀阻脉道,筋脉失养,故肢体废而不用[3]。笔者以益气活络逐瘀汤治之,方中黄芪益气补后天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筋脉肌肉得养;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温润助阳,益精培元,通络寓培补之中,补而不滞;当归尾、川芎、白芍、田七活血祛瘀;根据取类比象法则,用鸡血藤、忍冬藤、海风藤、豨莶草等藤草类药,通络祛瘀并引领补益活血化瘀之品达于络脉中濡络养络,对偏瘫患肢有起废除痹之功;土鳖、全蝎、水蛭等虫类药善入络脉,灵动走窜,搜剔血中瘀浊败血,可解凝宣通。方中黄芪、鹿胶配伍土鳖、全蝎、水蛭,可于补气养血填精助活血通络,补中有行,补而不壅,攻不伤正;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本方中全蝎祛风通络止痛力强,对言语蹇涩、舌僵、口眼歪斜患者效佳;水蛭药力持续,对络中瘀结沉痼可搜剔攻逐,其灵动迅速,追拔深陷之邪,搜风通络,对中风偏瘫后遗症病邪深伏,久治不愈者有效。笔者根据患者病程均在半年至1年以上,败瘀阻络日久,认为全蝎、水蛭用量小,临床难收功效,以土鳖、全蝎用量6 g,水蛭用量10 g为宜,临床运用较为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如为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患者,在用全蝎、水蛭、土鳖等虫类药时,要根据病情予以辨证施治和结合CT检查结果,严格掌握其用量,切记不可盲目过量,以防虫类药搜剔作用猛烈,攻逐太过,导致出血性中风再发而加重病情。
【】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17(3):64-67.
[3] 江 涛,刘金民,王玉来,等.中风病后遗症期165例证侯分型因子分析.湖南中医杂志,2004,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