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摘要】 论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密切的关系。肝郁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肝郁生痰、肝郁化火、肝郁乘脾、肝郁血瘀、肝郁及肾。提出AD从肝论治为基本治则,以疏为补,为中医药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种新型治疗模式。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AD);肝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即老年性痴呆,是最常见与年龄有关呈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为多方面智力的损伤,包括学习记忆、语言、读写、行为,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识别,最终可导致死亡。AD属于中医“痴呆”范畴。
1 历代对AD的基本认识
痴呆作为一种疾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类似记载,如《左传》曰:“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历代中对此病多有涉及,如“呆病”、“痴呆”、“神呆”、“愚痴”、“呆痴”、“痴证”等,名目繁多,也有“癫痫痴呆候”、“呆病门”等专论。其病机复杂,包含了中医症状学的多种病症,是脑衰老病机多元化的表现。祖国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老年痴呆病位在脑,却是涉及五脏功能失调的全身性疾病,与心、肝、脾、肾诸脏功能衰退和失调有关。
关于AD的病机,多数人认为[1]以本虚标实,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窍为标,故从肾论治本病;也有人认为[2]脾胃功能衰退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贯穿于全过程,故从脾论治本病;另有人认为[3]痴呆的基本病机是由于脾肾亏虚,痰瘀闭阻,致髓海不足,其中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闭阻为标,多以健脾补肾,化痰活血为基本大法。但笔者认为,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治则,以疏为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2 肝郁与AD发生的关系
情志失调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原因。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痴呆症,凡平素无痰,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老年人较易为情志所伤,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说:“老人之性孤僻,易于伤感,常觉孤寂,便生郁闷。”说明情志失调与痴呆的关系密切。陈士铎在《辨证录》特设呆病门,明确指出呆病起于肝郁,发于痰浊,其曰:“大约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居胸中而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七情内乱,郁而生痰”之说;《医旨绪余》曰:“思想无穷,所愿不遂,悒郁不乐,因生痰涎,不进饮食,或气不升降,如醉如痴”,治以木香、石菖蒲等行气解郁之品。说明气郁成痰、肝郁生痰的成因及转化对痴呆有重要的影响。
从病因病机上看,肝主疏泄,“肝藏魂”,“肝主谋虑”,“肝在志为怒”,肝的疏泄功能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若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五脏气血调和,则人的神志活动也就正常,情志不亢不郁,心情开朗,并且魂有所舍,正常发挥谋略。反之,若肝气郁滞,则气不行水致痰浊内生,或气不行血致瘀血内停,则气郁而致痰浊瘀血壅于五脏,影响五脏神志,损及心神,发为痴呆。肝气郁滞日久也可导致肝火炽盛,“气有余便是火”,上扰清空,神机失用发为痴呆。在痴呆的早期,病人可表现为活动减少,行动较前迟缓、退缩、不愿与人打交道,类似老年抑郁症患者。研究[4]表明,参加娱乐活动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而经历重大不良生活事件可能与发生AD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情志因素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年龄是痴呆发生另一重要因素。AD发于年事高者,“年老、高龄”多为其前提。年老则体衰,而五脏功能衰退以肝脏为起始点。《灵枢·天年》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而肝衰以血衰为先,阴血虚衰,则肝阳偏亢,是情志失调产生的生理基础。《老老恒言》曰:“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情急躁,旁人不急应,每致急躁益甚。”以上论述皆表明年龄和情志在发病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治则与处方用药上,《寿世保元·健忘》曰:“治之必须养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智之剂,日以调理,亦当以幽闲之处,安乐之中,使其绝于忧虑,远其六欲七情,如此渐安矣。”由此可见,古人认为从根本上绝忧虑、远欲情是痴呆痊愈的必要条件,反之,恬淡安适,无欲无求则是预防痴呆发生的养生之道。若痴呆未成,注意调畅情志,未病先防;若痴呆已成,则用药食来补养心血,调理脾胃的同时,更需绝忧远欲,方能从根本上杜绝其产生。在治疗时宜佐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之方药(无论是否出现明显的肝郁证)以助调畅气机。彭静山点校的《华佗神医秘传》载华佗治痴呆神方,认为此病患者常抑郁不舒,有由愤怒而成者,有由羞恚而成者。方用:人参、柴胡、当归、半夏、酸枣仁、石菖蒲各一两,茯苓三两,白芍四两,甘草、天南星、神曲、郁金各五钱,附子一钱。服法:水十碗,煎煮一碗,强饮之。少顷困倦欲睡,任其自醒即愈。由是以观,凡因郁而生之痴呆,必以行气解郁,化痰开窍为其正治之法。
世人皆知远志、石菖蒲安心神,定神益智,多服能增强记忆,治善忘。临床实践表明,郁金[5]、柴胡[6]等疏肝解郁药与其他药物组成的合方对本病的治疗效果颇为显著。《本草秘录》载“柴胡去心下痞闷,解痰结,除烦热……散消经血凝骤,通连经络,所到之处春风和气,善于解纷,所以用之无不宜也”。郁金能开郁通滞气,但是因其气寒,有损胃之生气,故多于补剂中合用以防其弊。薄荷尤其善解忧郁,有载“薄荷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乃春之和风也,用香附解郁,不若用薄荷更神”。以上用药在临床治疗中均可以。
3 肝郁伐五脏所致AD
肝郁能克伐五脏,为“五脏六腑之贼”,欺强凌弱。例如,“木旺克土”、“木火刑金”,冲心则致心肝火旺,及肾则致肾阴亏虚。肝郁不仅导致疾病的病种多,涉及神经、消化、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而且由于肝经经脉的分布导致病变部位广泛。
(1)肝郁及肾:有人认为AD以肾精亏虚为本。笔者认为由于肝肾同源,所以肝肾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肝郁及肾主要体现于阴阳失调、精血失调和藏泄失司等方面:①阴阳失调: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肝阴不足,下及肾阴,可致肝肾阴虚;肝火太盛,阴不涵阳,虚火内生,亦可劫伤肾阴,形成肾之阴精不足,脑髓失养而成痴呆;②精血失调: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脑髓由肝肾精血所生。肝肾精血不足必致脑髓空虚,脑神失养,从而病发痴呆;③藏泄失司: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而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可导致精行阻滞;肝郁日久亦可化火以致肝之疏泄升发太过,肾精失去封藏而终致肾精耗竭而成痴呆之症。
(2)肝郁犯脾:亦有人认为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是AD的病理根本。笔者认为由于肝脾之间的病理传变,导致肝病及脾、木郁乘土。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输入肠道,帮助脾胃对食物进行消化。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才能正常。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无源,精血无以充养脑髓而成痴呆。
(3)肝郁血瘀:有人认为脑络瘀阻既为AD的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病因。笔者认为血液的循行,虽由心所主,但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藏血,调节血量,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使气血运行无阻,才能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若肝失疏泄或肝不藏血,日久气病及血而成血瘀,乃至瘀血阻窍,是AD发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4 论治应首重疏肝解郁
肝郁在AD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我们以此为依据确立了“从肝论治”AD的基本治则,以人参、柴胡、当归、半夏、石菖蒲、茯苓、白芍、甘草、川芎、郁金为基本方,临证时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兼夹证候化裁,如中焦气滞,可加用厚朴、苏梗行气宽胸;如兼见血瘀,可加桃仁、红花、山楂以活血通络;如气血不足,加用白术,小麦以化生气血,健脾养心;如肾精亏虚,可加山萸、二至丸以养血填精。本方因势利导,以疏为补,总以疏解肝郁为前导是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一种新型治疗模式。
典型病例:王某,女,60岁,文盲。于2005年3月11日初诊,家属代诉近半年来因丧夫之故情绪低落,初家人不以为意,可近来发现其反应迟钝,不喜活动,近事易忘,不知时月,识错家人,且常诉头昏耳鸣,纳呆食少,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MMSE评分为10分。中医辨证为气郁痰阻,神明失用之“呆病”。治疗拟疏肝解郁,涤痰开窍为法,辅以心理疏导。处方:人参、柴胡、当归、半夏、郁金各10 g,陈皮、茯苓、远志、石菖蒲各15 g,全瓜蒌、火麻仁各30 g,7剂,每日l剂。水煎服。二诊:患者自诉头昏耳鸣好转,大便通畅,食量较前增加,舌苔薄腻、质淡红,脉弦缓。原方加益智仁30 g,去火麻仁,继进l4剂。三诊;患者自诉头昏耳鸣未再发作,饮食增进,识人记事较前明显好转,继以逍遥丸以较长时期巩固疗效。
【】
[1] 胡永年,周 岚.老年痴呆基本病机的理论探讨.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05-811.
[2] 赵文研,陈 荣.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症.中医药学刊,2005,23(9):1 665-1 666.
[3] 袁 力.试述老年痴呆的病机与治法.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2):109.
[4] 洪 霞,张振馨,洪 震,等.娱乐活动、生活事件与阿尔茨海默病.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3):206-209.
[5] 王建菊.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6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5(9):68-69.
[6] 鲍秀琦,刘 奔,孙 兵.调心滋肾中药组方对老年痴呆大鼠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中国应用生杂志,2005;21(1):55-57.
[7] 黄柄山,范隆昌.440例肝郁气滞及其相关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黑龙江中医药,1989,(5):33-38.
[8] 陈家旭,杨维益.神经-内分泌-免疫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