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治法举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龙玲,尤昭玲,文乐兮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妇科治法;冲任;气血

    1 调补冲任 

    冲为血海,任主胞宫,二脉皆起于胞中。当妇女身体因某种致病因素侵袭或稽留,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时,正是由于直接或间接地损伤冲任,才使胞宫、胞脉、胞络发生病理性变化,出现经、带、胎、产诸病。陈自明一言以蔽之,曰:“妇人病有36种,皆由冲任劳伤所致。”基于冲任二脉损伤是妇产科疾病中最重要的发病机制,故调理冲任无疑成为防治妇科疾病的总法则[1]。正因为如此,温经汤以其功专温补冲任,主治冲任虚损,而有“妇科调经祖方”[2]之称;四物汤具有补益冲任的功用,得以广泛运用于妇产科诸证。近代张锡纯先生深得其中秘旨,创有理冲汤、温冲汤、安冲汤、固冲汤等系列调理冲任的妇科专方。

    冲脉虽为血海,但血的生成,必然依赖脾胃的化生;血的贮存与排泄,又有赖肝的调节、脾的统摄和肾的闭藏。如果脾不生化则经血无源;肝不藏血则血海盈亏无度;脾不统血,肾失封藏则经血外溢失控。任脉虽主胞宫,但脾为孕育之源,肾为孕育之根。肾之阴阳是妇女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本物质和功能。肾阴肾阳既要充盛,也必须相对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若肾阳虚衰,或肾阴亏损,或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则肾气虚惫,精血耗损,致天癸、冲、任失调,而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因此,妇科治法中所谓调补冲任,主要体现于调肝、健脾、补肾之中。

    1.1  调冲任须和肝

    调肝者,首先须顺肝之特性以治之。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抑郁忿怒,则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出现月经后期、痛经、不孕等,此时治当疏肝解郁,方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若肝郁化火,而致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形成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治宜疏肝泻火,方如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等;若肝郁化热,肝气犯脾,导致脾虚湿盛,湿热互结而下注冲任,引起带下、阴痒等疾病,则又当以泻肝清热除湿法治之,方如止带汤、龙胆泻肝汤。

    其次,视肝之阴阳盛衰而调之。肝主藏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此时治宜养血柔肝。若肝血亏虚日久,肝阴不足;或肝血本虚之人,孕后血聚养胎,使阴不潜阳,肝阳偏亢,导致妊娠眩晕、产后痉证等,当务之急又当滋阴潜阳。若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妊娠痫证者,则宜专事镇肝熄风。

    1.2  调冲任当健脾

    健脾者,健脾和胃之谓也。所谓健脾,或通过健脾益气以复脾之统摄,用治脾胃虚弱,冲任不固之胎、产、崩伤诸病,如固冲汤;或以健脾养血为主,用治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冲任血虚所致之经、带、胎、产诸病,如归脾汤;或以健脾利湿为主,用治脾阳不振,水湿内停之妊娠肿胀、经行泄泻、带下等,如参苓白术散、完带汤;或以健脾豁痰除湿为主,用治脾阳不振,湿聚为痰,壅塞胞脉而致之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如苍术导痰汤。和胃者,或温中和胃,用治胃中积寒,受纳失权之经行泄泻、妊娠呕吐等,如理中丸;或清热和胃,用治胃中郁热或邪热入里所致之妊娠呕吐、产后便秘、产后发热等,如苏叶黄连汤,增液汤;或养阴和胃,用治因妊娠恶阻,久吐伤阴,或热邪损伤胃阴所致之胃气不降等,如麦门冬汤。

    1.3  调冲任重补肾

    补肾者,有滋肾补肾之意。肾气不足可影响天癸的成熟,进而影响冲任的充盈和通畅,故当育阴培阳,以壮肾气,方如肾气丸。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可致冲任胞宫虚寒凝滞,治当温肾助阳,散寒暖宫,方如右归丸。肾阴精血不足,可致冲任血虚,胞宫胞脉失养,治宜滋肾益阴,填精益髓,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调肝、健脾、补肾,理论上虽然3法相对独立,但实际运用中往往应将彼此结合[3]。肝肾同司下焦,且乙癸同源,共为冲任之本,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故妇科方剂中常有体现肝肾同治者,如杞菊地黄丸、一贯煎等。肝脾二脏,相制相成。肝郁气滞,疏泄失常,往往横逆犯脾;脾虚失运,化源不充,血不养肝,亦每令疏泄失常。二者皆致肝脾不和,冲任失司,常引发月经不调、经行泄泻、不孕等疾病,凡此治当肝脾兼顾,既疏肝养血,又益气健脾,逍遥散为其代表方。脾主湿,肾主水,命门火衰,脾土失煦,水湿因此内停,或下注冲任,或浸渍肠间,或泛滥肌肤,或日久化为痰浊,而致带下、经行泄泻、妊娠水肿、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疾病,此时又宜肾脾同治,立温肾化浊,健脾除湿之法,方如真武汤之类。

    2 调和气血

    经、孕、产、乳无不以血为本,以气为用。如月经为气血所化,妊娠需气血养胎,分娩靠血濡气推,产后则气血上化为乳汁。妇女只有气血和调,冲任通盛,经孕产乳才能正常。故调理气血也是妇产科疾病的重要手段。

    生理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理上,血病可以及气,气病可以及血。血病及气,病在血分为主,有血虚、血瘀(滞)、血热、血寒;气病及血,病在气分为主,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气血同病者,又有气虚血亏、气陷血脱、气滞血瘀等。为此,相应的治法常有补血和血、活血化瘀、破血下瘀、化瘀生新、化瘀消癥、清热凉血、温经散寒、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理气降逆,以及气血并补、益气固脱、行气活血等。如少腹逐瘀汤即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常治痛经、崩漏;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则以其能破血下瘀,被用治产后腹痛或血瘀经闭、痛经。它如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化瘀消癥;生化汤化瘀生新;枳实芍药散行气活血;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清经散清热凉血调经等等,无一不是围绕调理气血这一核心而成的妇产科名方。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妇人以血为本,而经、孕、产、乳无不易损阴血,故上述诸法中,以补血和血为最常用的基本治法。综观各种妇产科名方,不难发现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就是,组方常以补血和血药作为基础,诸如温经汤、四物汤、归脾汤、生化汤、泰山磐石散等,几无例外。

    3 内外合治

    湿热蕴郁,或瘀热壅积,日久不愈,可以生虫成毒。虫毒之为害,既关系整体,也影响局部。浸淫阴中,不但可引起崩中漏下,而且常致带下5色,臭秽难闻;甚或腐蚀肌体,致脓血俱下,疼痛难忍。故临床治疗,既要考虑选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内治法进行整体调治,亦需酌情采取局部外疗法,或内外合治。如慢性盆腔炎,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且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用中药保留灌肠具有价廉、高效、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的优点[4]。

    妇科外治,形式多样。除推拿、针灸、热熨、贴敷、拔火罐等一般外治法外,为使药物直达病所,更以常采用外阴熏洗法、阴道冲洗法、阴道纳药法、肛门导入法、切开排脓、割治或药物离子导入等为其特点。所用药物常取清热解毒,去湿杀虫之品。代表方如狼牙汤、蛇床子散、塌痒汤等。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止血、止痛、祛寒、止带、消肿、排脓、生肌等功效。

【】
  [1] 王光辉,王 琦.谈《妇人大全良方》的主要学术成就[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4-5.

[2] 曹惠英.浅淡《金匮》温经汤[J].光明中医,2006,21(7):4-5.

[3] 李玉玲.《傅青主女科》调经种子学术思想探讨[J].陕西中医,2006,27(6):752-754.

[4] 姚石安.妇科外治法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