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良肢位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发生脑卒中后即进行良肢位护理与病程在1个月以后进行良肢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 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脑卒中病人的早期良肢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良肢位;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种族,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资料随机选择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2004年9月—2007年9月间44例脑卒中患者,其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男25例,女1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后入住神经内科即介入良肢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在1个月后入住康复科即进行良肢位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0天。
1.2 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48h后即可进行康复和护理[2]。而肢体康复时间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早期以良肢位介入为主。
1.2.1 预防并发症 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
1.2.2 重视心理因素 严密观察脑卒中病人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
1.2.3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康复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 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体位;恢复期病人在开始的康复训练也应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正确的卧位、坐位、站位以及训练都对抑制肌肉痉挛、预防关节半脱位,对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良好的作用。
1.2.3.1 仰卧位 上肢: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但不能垫过高,以防膝关节屈曲的加剧,踝关节保持中立位,足尖向上,有明显跖屈或内翻的患者可放置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的足托板。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
1.2.3.2 健侧卧位 健侧卧位时,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下方垫软枕,防止踝关节出现内翻,软枕可垫至足,健侧上肢舒适位,下肢髋、膝关节微屈曲,自然放置。
1.2.3.3 患侧卧位 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取自然伸展位,踝关节尽量保持90°。
1.2.3.4 坐位 床上坐位难以使患者的躯干保持端正,容易出现半卧位姿势,助长躯干的屈曲,激化下肢的伸肌痉挛。因此尽量不采取半卧位,仅在卧床患者进食、排泄等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端正,可用大枕垫于身后,使髋关节屈曲90°,将双上肢放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防止肘部受压。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离床,采取椅子或轮椅坐位,更有利于肢体的伸展,促进身体及精神状态的改善,在椅上坐时,躯干伸直,髋、膝、踝关节保持90°屈曲位,臀部尽可能坐在椅的偏后方,保持双臀同等负重,防止臀部前置引起身体后倾的现象,膝以下保持与地面垂直,避免出现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和患踝关节内翻、跖屈。
1.2.4 被动运动 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在保持良肢位的基础上作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作被动运动。
1.2.5 按摩 可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时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推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予擦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3]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 Ⅵ级;显效:提高Ⅱ级以上;有效:提高Ⅰ级;无效:级数无变化。
2.2 两组的效果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所致,而是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良姿位是防止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体位。在偏瘫肢体康复护理措施中,应特别注意良肢位的摆放,给患者被动的、静态的抗痉挛体位治疗,并把良肢位的摆放贯穿康复的全过程。这种抗痉挛的预防治疗和静态的感觉输入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是安全的。同时,脑卒中后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代偿和功能重组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患者可通过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轴突长芽及突触更新、离子通道的改变、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等中枢神经系统内、外功能重组和外部促进因素,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3]。因此,有效的早期良肢位介入,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效果,二者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良肢位介入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1 关骅.临床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36.
2 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287.
3 范晓华,宫艺,刘俊兰.综合康复治疗重度脑损伤青壮年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