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50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崔媛媛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甲真菌病的效果。方法 采用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50例,治疗组有效率为72%,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效率2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  磨甲术;外用药物;联合;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是指甲板、甲床和甲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疾病。甲真菌病治疗十分棘手,原因在于甲板结构特殊,多数药物难以渗透,单纯外用药物对于累及甲母质的甲真菌病效果不理想[1],我院于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对50例甲真菌病患者采用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收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病情符合甲真菌病的诊断标准,并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对照组50例(男19例,女31例),两组病人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感染部位及病情分布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甲板增厚,甲下角质堆积,甲变色,甲分离,甲横沟,甲破损,半甲及全甲破坏等,以甲下角质堆积和甲变色最常见。将所有甲真菌病患者的病情按照不同感染部位分为5型:(1)远端(侧缘)和/侧方甲下型真菌病(DLSO),最常见;(2)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WSO);(3)近端甲下型甲真菌病(PSO);(4)甲板内型甲真菌病(EO);(5)全甲破坏型甲真菌病(TDO)。实验室检查真菌涂片镜检或培养为阳性[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的方法治疗,即首先用我院自制的煎剂—中药4号(主要成分:黄连、黄柏、马齿苋、蛇床子、地肤子、白藓皮、白花蛇舌草等)浸泡15min,然后采用磨钻进行病甲磨削(磨削时需根据病甲的病型、厚度、脆度选用不同型号(大、中、小号)的钻头在特制密闭的磨削箱中进行打磨),磨至菲薄、稍有痛感的程度时,以75%的酒精擦拭甲屑,待干燥后再涂以罗美乐甲涂剂,每周1次,以后根据病情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对照组采用单独外用罗美乐甲涂剂(每日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病甲完全消退,甲板恢复至正常状态,光滑平洁,色泽光亮。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病甲消退≥70%。 有效: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病甲消退≥25%。 无效:症状和体征变化不大,病甲消退<25%。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  真菌学疗效判定标准  真菌镜检和培养(-)为痊愈,真菌镜检和培养(+)为未愈。

    2  结果

  治疗组中各型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治疗组和对照组甲真菌病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有效率为72%,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效率28%),差异有显著性(P<0.01) 。 表1  各型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甲真菌病患者的总体疗效比较注:χ2=19.36,P<0.01

    3  讨论

  目前已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罗美乐甲涂剂就是其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它的主要成分为阿莫罗芬,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固醇的合成,干扰固醇合成中的△14-还原酶和△8→△7异构酶,使麦角固醇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膜通透性增高,使真菌细胞内环境、膜蛋白功能发生改变,致使细胞生长受抑甚至死亡。研究表明,此药的抗菌活性比酮康唑、制酶菌素、咪康唑和克霉唑更强[3]。但是由于甲板的特殊结构,绝大多数药物较难渗透,因此单纯依靠外涂抗真菌药物甲真菌病尤其是累及甲母质的甲真菌病很难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传统的外科手术拔甲和化学拔甲目前在临床亦较少采用,这是因为前者损伤大,复发率高,后者是利用角质剥脱性药物剥除甲板,对伴有甲床和甲母质的真菌感染疗效不佳,复发率亦较高。我院采用的磨甲术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是针对个人病情和不同的临床分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打磨,磨后病甲变薄,此时外涂抗真菌药物(罗美乐甲涂剂),不但可以缩短药物穿透甲板渗入甲床的时间,并且由于罗美乐甲涂剂甲下药物浓度高,可以在甲板上形成无色防水薄膜,持续发挥药效,因此与我们的磨甲术联合,产生协同和相加作用,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治疗各型甲真菌病(尤其是以甲板增厚、甲下角质堆积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感染累计甲根部的甲真菌病),效果显著。由于这种技术损伤小,病人无痛苦,又安全、无副作用,且所需费用较少,病人心理可以承受,因此适宜临床推广。

【】
  1 Tanuma H. Current topic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inea unguiun in Japan. J Dermatol,1999,26:87-97.

2 吴军,何威. 甲真菌病及其治疗进展. 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265-266.

3 Kwork YK,Tay.Goh CL,et al.Epidemiology and in vitro activity of antimycotics against candidal vaginal/skin/nail infections in Singapore. Int J Dermatol,1998,37: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