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碎吸引流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珠光 梁作财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 报告280例颅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用微创碎吸引流技术,探讨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碎吸引流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80例。结果 本组280例中,58例(在院死亡5例,出院放弃治疗死亡53例)占21%;存活272例,占79%,对全部病例进行1~6个月随访,199例生活完全生活自理,73例遗留轻瘫。结论 该技术的独创之处是不开刀、损伤小、应急减压快,对再出血处理应变灵活,脑继发损害小,效果好,是目前国内治疗脑出血的一项领先技术。
  【关键词】微创碎吸引流 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急救中的危症,卢良高等率先提出在开颅与锥颅或微创穿刺3种方法上对每个时期进行分析对比后,认为应用微创碎吸引流技术治疗脑出血是首选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2008年1月,对收住院的280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碎吸引流技术治疗,获得成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0例高血压脑出血,按照王忠诚提出的术前意识状态临床分级为:Ⅱ~Ⅲ级101例(35.7%),Ⅳ~Ⅴ级179例(64.29%)。血肿根据多田氏公式:血肿量(cm3)=π/6×L×SL ine
  1.2 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280例中92例CT提示中线结构移位,188例合并脑疝,1个脑室系统积血90例,2个脑室系统以上积血112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42岁。出血原发部位:基底节区212例(192例破入脑室),出血量30~70ml,二个脑室系统以上积血发生在:额颞叶40例,出血量大于30ml;丘脑出血20例;出血量大于10ml;8例小脑出血大于15ml。
  1.3 治疗方法及步骤
  1.3.1 治疗方法 CT下靶点定位,局麻下无菌操作,将YL-I型一次性血肿粉碎穿刺针用电钻经皮穿入靶点,进入血肿腔行血肿清除。采用此方法行颅血肿清除术归纳为以下4种方式:(1)抽吸、液化、引流术: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的YL-I型粉碎穿刺针,经侧孔冲击,抽吸制造起步空间。液态血肿大多一次抽吸减压30%~50%,特殊病例可达80%。残余血肿经针注入激化液。(2)液压—射流—液化术:针形粉碎器是特制的激光针,具有多方位喷射。其特点如雨打沙滩样改变,触冲破血肿凝固外膜,并在血肿内射点浸注激化液经针加压冲洗达到二种目的,一是液压射流碎解血肿,二是经针注入激化液溶解血肿。(3)脑室内液化,外引流术:靶点穿刺进入脑室,可选择原发侧脑室体部或侧脑室后角或单、双侧额角穿刺引流,每日一次注入尿激酶1~2万μ加入2~4ml生理盐水稀释,作液化引流,每次结束时注入地塞米松5mg。(4)腰穿脑脊液液体置换术:适用于脑室系统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辅助治疗。对脑脊液含血量少者,可隔日一次腰穿脑脊液置换,每次置换用生理盐水20~40ml,术后注入地塞米松5mg,若脑脊液含血量或蛋白量高者,为避免多次穿刺的损伤,可行腰椎蛛网膜下腔置换引流。激化液为尿激酶0.5万μ加生理盐水2~4ml中稀释后再注入蛛网膜下腔,留管3~5d,待脑脊液转清后拔管。
  1.3.2 病种选择及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区出血伴穿破脑室以及额颞叶脑出血,出血量大于30ml者,多选用(1)(2)法,破入脑室者加用(3)或(4),丘脑出血时,其出血量虽不大,若一旦破入脑室相对会起到内减压作用,否则来不及进院就会死亡。因此手术的关键在于及时减压。我们认为脑室引流比原发部位液化引流更重要,常选用(2)(3)法,在实际操作中,用(3)代替(2)法的理由是,经血肿腔中心偏前,与侧脑室体部临近部为靶点,针进入体部,侧孔向后对血肿起到先减压,后液化引流原发部位血肿的作用,后期根据情况酌情加(4)法,小脑出血多选用(2)(3)法,血肿破入脑室者加(4)法。
  
  2 结果
  
  本组280例中死亡58例(在院死亡5例,放弃治疗死亡53例)占21%;成活272例,占79%。对成活的272例进行1~6个月的随访,其中生活完全自理199例,73例遗留轻瘫残疾。   3 讨论
  
  采用微创穿刺颅内出血在国内虽有报道,但在临床应用方法上各持不同意见,我们的技术及独特方法表现以下4个方面:
  3.1 手术适应症 高血压脑出血,脑叶部大于30ml,基底节区大于20ml ,丘脑出血大于1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
  3.2 手术时机选择 凡具备上述适应症者应急症行微创穿刺引流术,若病情稳定,可在6h后手术。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于6h)手术更具有抢救成功率。无论怎么样,继发出血或再出血的风险机会依然存在,这并不是微创手术损伤所致。
  3.3 手术并发症的处理
  3.3.1 再出血 对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及术后再出血,通过粉碎针腔内注药可达到止血目的,在出血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先通后止的原则,通畅是关键。止血可分步进行,即先抗凝、化解,再反复低温盐水冲洗血肿腔,必要时可加0.5mg肾上腺素或注入1kμ立止血,观察若出血停止,可考虑再注入激化液,因此强调,在止血的处理中必须注意高血压的控制,降压的重点在于降低颅内压。
  3.3.2 急性胃肠黏膜病变的处理 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常见,因病人昏迷转清醒时,胃肠内多日的残留物或渗出物在胃肠功能开始复苏时,不可避免的出现黏液样稀便,多呈塘泥样,有恶臭味,无明显腥味。若昏迷期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大便呈柏油样,提示有消化道大出血即“应急性溃疡”的发生,需急症处理。
  3.3.3 高热的处理 在本病中多为中枢性高热,常见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丘脑出血、脑干损伤。我们在处理高热患者中率先应用双氯芬酸钠栓来控制体温,获得显著疗效,为微创术高热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3.4 其他 行微创术、损伤小、减压快,对再出血处理应变灵活,即使凝血机制和脑血管畸形大出血,在无它法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减压和止血的应急抢救手段,也并非禁忌。
  综上所述,正如查新检索指出,在颅内出血运用“微创碎吸引流技术”具有损伤小、适用面广、病人痛苦轻、应急减压快、死亡率低及抢救成功率高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