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精神障碍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及预防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产后精神障碍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预防
产后精神障碍,也称产褥期精神障碍,系指发生在产后6周内,即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时期内发生的各种精神障碍的总称。关于产后精神障碍是否为独立疾病单元,意见不一,存在较大的争论。近几十年来有的认为本病部分是由于产后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另一部分是由于分娩过程和心理因素诱发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这个时期的各种改变﹙包括躯体性及精神性﹚只不过是参与了各类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预后均无特殊性。有的认为本症是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1-2]。
我国近期使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CCMD-3﹚已无此疾病单元,但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中仍保留了这一病名。笔者倾向于从临床的角度将产后精神障碍大致分为意识障碍型﹙症状性精神病﹚、类精神分裂症型和类情感性障碍型三组。在各种文化环境中,本病在一般妇女中的发生率为1~2‰,在精神病院住院的女性病例中占2~8 % ,国内王善澄统计为2.2%[1]。该病的发生常由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和个性等因素有关,本文着重从易产生产后精神障碍的社会与心理因素及其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心理与社会因素
1.1 产前不良性格的影响 多见于成熟度不够、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保守、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好强求全、不善社交、与人相处不融洽和内倾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人群中。
1.2 妊娠期的影响因素 妇女从知道自己怀孕开始,一个新生命在自己腹内出现,从此她的生活随之就要发生改变,并且要适应做妈妈的要求,也是很复杂和艰巨的,一些过去可以做的事情现在暂时不能做了,一些过去从未想过的事情、如今不但要考虑且还必须尽快学会,时间上不允许有任何通融与变更。
1.3 孕期及产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精神障碍的可能性越大,负性的生活事件包括失业、生病、先兆流产及家庭纠纷,夫妻关系不和、困难,居住环境恶劣等。
1.4 分娩期的影响因素 我国初产妇较多,她们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与经验,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过分担心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产时、产后的并发症、如难产、滞产、手术,疼痛出血,伤口愈合情况对产妇均构成较大的心理影响。孕妇对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担忧,剖宫产和分娩相比较,剖宫产对心理影响较大等均可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进而促发各种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生[3]。
1.5 分娩后社会角色改变的影响 以分娩为转折点,产妇的职责由孕育生命转化到哺育后代。生理上发生剧烈的变化的同时心理上也必须同步改变,有的产妇对母亲角色认同滞后,甚至对自己母亲这个角色产生冲突和适应不良。生活、经济状况改变了,无法承受做母亲和相关工作的压力,这些改变对第一次生产的妇女而言,更是一个极大的心理压力事件。
1.6 分娩结局的影响 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死产、畸形儿等。产妇家庭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生男孩的欲望强烈,在我国广大传统的封建意识有时还根深蒂固,对生女孩的产妇来说,心理压力更大,是引起产后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1.7 传统习惯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习惯“坐月子”,即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养一个月,这一个月内不允许看书、看报、看电视,不允许出门,甚至不允许下床、刷牙、洗澡等,这样产妇与人交流的机会明显减少,生活范围变小,犹如被关禁闭一般,易使产妇产生厌烦、焦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绪反应。
1.8 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有的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与帮助,来自父母及长辈的关心较少,特别是丈夫的关心与帮助不够,均构成产后精神障碍的促发因素。 2 预防
针对上述易导致产褥期精神病的心理与社会因素怎样进行预防,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妇产科医生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近年来,已比较注意产前检查和围产期卫生保健,但对心理卫生保健却往往不够重视。产妇在分娩前后不但应该注意身体保健,同时也不可忽视心理卫生。多数产后精神障碍的患者经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和后会有较好的预后,对孩子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目前预防主要措施有:
2.1 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对孕妇及家人进行宣教,使其正确认识妊娠、分娩生理,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过程,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减少孕妇的各种心理压力,要平静地对待分娩。对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者应定期请精神科和心理卫生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治疗,保持病情稳定。
2.2 医务人员服务时注意使用言语技巧,避免医源性负面影响。如不宜安排正常产妇与生育畸形儿、死胎、死产的产妇同住。
2.3 分娩过程及疼痛对产妇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全力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支持,如教给产妇一些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开展陪伴分娩与无痛分娩,重视丈夫的参与对产妇影响的积极作用。以减轻其对分娩过程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在分娩期,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设法减轻分娩的疼痛,消除不良的躯体和精神刺激。
2.4 对具有高危因素﹙产前情精异常、手术产、难产、滞产等﹚者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2.5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外界各种刺激,尽量安排在避光、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里,在补充足够营养和注意个人卫生的同时,还要保证充分睡眠和的休息,维护产妇心理平衡和情绪相对稳定。不要用传统古老不健康的方式对待产妇,如不能下地、不能出门,甚至连电视也不能看等,使产妇越发地感到生活乏味而单调,加剧抑郁情绪。
2.6 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要,往往感到十分困难,这时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感受和想法,表现出同情心,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尽早进入和适应母亲角色[4],早接触、早吸吮,主动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他(她)们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婴儿对母亲依恋的需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2.7 尽量避免不良生活压力或负性生活事件对产妇的刺激。给予心理和社会支持,对产妇尤其是初产妇要利用母亲、婆婆、医务人员的育儿知识,使产妇在心理与育儿能力方面得到支持,丈夫要主动体贴、关心产妇,做产妇心理上的支持者,无论何时丈夫在妻子面前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戒急戒躁,以免影响妻子的情绪。多与亲人、朋友沟通与交流,增进夫妻、婆媳关系,让产妇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有重男轻女传统封建观念较严重的家庭,应积极宣传男女平等的意义,做到生男生女一个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产妇的身心健康。
2.8 对具有明显的自杀倾向、躁动不安和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产妇要在精神科大夫的指导下给予精神药物与心理治疗,必要时转精神病专科住院治疗。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应加强对产后精神障碍和相关心理卫生方面知识的培训,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产前宣教、产时、产后指导,尤其要注意提高产妇的积极应对能力,消除易发生产后精神障碍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积极预防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生。
1 夏镇夷.医学百科全书.精神病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4:113-114
2 湖南医学院,四川医学院,重庆医学院等合编. 精神病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4:141
3 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妇产科进展,2005,14﹙4﹚:320-321
4 王兆霞,陈敖贵.产后抑郁症及其防治.常州实用医学,2007,23﹙5﹚:318-319
5 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翻译.许又新校.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2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