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迟青 仲积珊 于士敏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内镜下对64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进行美兰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64例色素内镜检查,美兰着色区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6.84%(21/57);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2.28%(7/57)。染色前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07%和88.89%。结论 色素内镜可改善病灶的清晰度,增加活检的阳性率,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色素内镜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hromoendoscopy to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ere examind with chromoendoscopy and pathologic.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 in staining region was 36.84%. The positive rate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was 12.28%. Conclusion Staining endoscopy examination can improve the diagnose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Chromoendoscopy;Early gastric cancer;Precancerous lesion;Diagnoses

  
  色素内镜较一般内镜更能获得确切的形态学判断,黏膜染色可显示肉眼不易辨认的病灶,提高活检的准确率。我院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间64例胃镜检查发现胃内异常者,使用0.5%美兰溶液直接喷洒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活检,对染色前后胃镜诊断结果及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对比,评价和探讨美兰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胃镜检查需活检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5~74岁,平均53岁。
  1.2 病例入选标准 常规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弥漫性粗糙不平者;胃溃疡、息肉及局灶性隆起或凹陷病灶者;局限性黏膜色泽改变者。
  1.3 研究方法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GIFXQ-240电子胃镜,美兰色素液为深圳市信康达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生产。常规胃镜确定所要行色素内镜的部位,胃镜下先用清水冲洗抽吸干净病灶区域,经活检孔插入HQ-PL型喷射管,喷洒0.5%美兰指示剂约5~10ml,5min后用蒸馏水冲洗。于染色区取材活检。
  
  2 结果
  
  胃黏膜美兰染色64例,7例病灶区域不染色,病理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例。57例(89.06%)病灶区域有不均匀染色或呈深染。于着色区取材活检,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其中伴轻度肠上皮化生2例,中度肠上皮化生3例。5例胃息肉病理诊断: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度肠上皮化生1例,高分化腺癌1例。胃溃疡20例,伴异型增生12例。染色前26例胃溃疡中,染色后有2例判定为Ⅲ型,1例判定为Ⅱc型,3例判定为Ⅱc+Ⅲ型。美兰着色区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6.84%(21/57);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2.28%(7/57)。染色前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07%和88.89%。见表1。
     3 讨论
  
  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系指通过各种途径(口服、直接喷洒、注射)色素(染料)导入内镜下要观察的黏膜,使病灶与正常黏膜颜色对比更加明显,从而有助于病变的辨认及目的性活检。该法于1966年由日本学者Yamakawa倡立。国内[1]根据染色原理,将色素内镜分为直视染色法、对比染色法、反应染色法、标记染色法、双重染色法等。本文作者采用的是直视染色法色素内镜,又称MB吸收法。美兰不被正常胃黏膜上皮吸收,可被肠上皮糜烂、溃疡和癌的表面白苔和坏死物质结合而染成蓝色,即使在1~2min后用水冲洗也不褪色。肠化上皮呈蓝色,斑片状,色度中等,敏感性80%~90%,特异性89%~99%。异型增生显浅蓝色,而癌组织呈黑或深蓝色。良性胃溃疡表面白苔经染色在其边缘形成一层较薄的收缩环,或其边缘染色较中央浅,凹陷性早期胃癌表面白苔呈均一染色,其中央染色更深。恶性病变的美兰着色率在90%以上。本组对胃黏膜的染色效果满意,着色区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检出率36.84%,早期胃癌检出率12.28%。
  早期胃癌胃小区凹凸不平或消失,扁平隆起,或有异常细粒和细小结节;黏膜面色彩和微血管变化,如局部病变区可表现为发红、褪色、易出血或黏膜下血管紊乱甚至消失;病变处隆起或凹陷性变化,皱襞细化、肥大或融合;局部病变处黏膜僵硬或变形。凹陷性病变其凹陷的范围、底部是否光滑、凹陷周边的形状以及皱襞的形态对鉴别良、恶性有重要意义,但有时内镜下肉眼观察不甚明了。为弥补肉眼观察的不足,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应注意对胃黏膜色泽改变处及凹陷、发红、表面不规则的小隆起等处一定要喷洒色素以便于能较准确活检,这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喷洒色素时尽量镜身或操作者身体变换角度以减少盲区,活检时一般取4~6块,分散取材、尽量深取为宜。一定要重视首次钳取,避免因活检出血模糊视野影响再次活检。本组6例胃溃疡染色后病理活检证实为早期胃癌。
  通常认为[2],胃癌染色约需30min左右,呈不规则深染,高分化腺癌染色最深,其次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染色最差。但作者在实践中见到,用美兰直接喷洒病灶,3~5min后用蒸馏水冲洗黏膜后,可见癌性糜烂、溃疡着色很深,部分苔厚的良性溃疡着色也较深,而正常黏膜或炎性糜烂则着色很淡,边界很清楚,这就为活检准确定位提供了依据。周氏[3]在1994~1996年使用色素内镜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0.49%,明显高于使用普通活检的1991~1993年的早期胃癌检出率为0.30%(p<0.05)
  美兰直接喷洒染色,操作简便易行,对消化道黏膜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癌瘤具有扩增内镜诊断的能力, 尤其对病变的定性和取材部位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在染色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胃黏膜染色前,充分冲洗抽吸,染剂与黏膜需要有量与时间的充分接触,时间不少于5min,喷洒冲洗染剂要彻底,以免将未冲洗干净的染剂误认为着色而取材,混淆病变区,影响诊断符合率。临床应用美兰时,偶有不良反应,一部分经尿液排出,色素内镜诊断后尿液呈蓝色,约持续2天,并可有尿痛和尿量减少;也可有恶心、腹痛或荨麻疹;大剂量可产生肝损害。故一次用量不得超过200mg。
  
  文献
  1 罗和生.色素内镜的临床应用.医师进修杂志,2001,24(7):12-13
  2 吴云林主编.胃肠病学临床进展.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61
  3 周明欢,何平.美兰色素内镜与早期胃癌.内镜杂志,1997,3 (3):55-57